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8岁7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心肌梗死3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1例,心功能不全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3例。
1. 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原理
IABP用心电或主动脉压力触发控制,心脏收缩主动脉瓣开放瞬间,气囊迅速排空,主动脉内压力骤降,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肌耗氧减少,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舒张主动脉瓣关闭时,气囊迅速膨胀,球囊近心端舒张压升高,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和血流量。
1. 3植入方法本组15例全部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植入法:
腹股沟区皮肤消毒、铺孔巾,局部麻醉,穿刺针穿刺股动脉,通过穿刺针芯把J形引导钢丝送入股动脉,退出穿刺针,把带有扩张器的套管沿导引钢丝送入股动脉,退出扩张器及导引钢丝。
套管留2 cm 3 cm在体外,导管接头部接上三通,用注射器抽净气囊内的气体,通过套管送入气囊,外撤套管,固定套管及导管,连接到反搏机上,开始反搏。
2结果
经应用IABP后,症状改善者10例,未改善者3例,未知者2例。
3护理
3. 1术前护理
3. 1. 1心理护理植入IABP前先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操作的全过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对意识清楚的病人耐心解释此项操作对病人本人病情治疗的益处,消除其紧张、焦虑,以取得合作。
3. 1. 2术前准备
操作前禁食4 h 6 h;建立并保持静脉液路的通畅,并做好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做各项化验:血象、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检查心电图( ECG)信号和电极的位置,将ECG导联线和动脉内导联线连接到气囊泵控制装置上;病人取平卧位;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3. 2术后护理
3. 2. 1持续心电、血流动力学监测
监测心率、心律;心电监护导联:选择R波高尖、QRS波幅> 0. 5 mv, T波低平< 0. 5 mv的导联触发反搏,避免电极脱落或接触不佳,反搏电极要特殊标明;每30 min对桡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右房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进行监测。每日做1份心电图。
3. 2. 2掌握触发方式正常情况下以ECG触发IABP,当病人有起搏心率时,可用起搏触发,若ECG不能有效触发,可改用压力触发,当发生室性颤动时,暂停气囊反搏。
3. 2. 3保持体液平衡IABP病人常规留置导尿,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每小时记录1次出入量。
3. 2. 4持续氧气吸入,增加心肌氧供
3. 2. 5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 2. 5. 1下肢缺血IABP的并发症中,下肢缺血发生率高。护理主要包括:检查置管一侧下肢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用多普勒法测定下肢血流量,用甲紫溶液标明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以便对比观察;下肢被动护理抬高下肢,每隔4 h下肢功能锻炼1次;体位< 45度,插管的下肢伸直,插管部位应显露观察,避免屈膝、屈髋,防止导管打折;IABP期间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遵医嘱测ACT,观察出凝血时间。
3. 2. 5. 2局部感染护理主要包括:插管操作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导管穿刺处局部观察,每日消毒更换敷料1次,若被血、尿污染随时更换;IABP期间每隔4 h测1次体温,对血常规进行动态的观察;观察应用抗生素的效果。
3. 2. 5. 3球囊破裂致气栓
观察是否有顽固性低反搏压情况;球囊管内有血液流出。上述情况发生时,立即停止IABP,通知医生处理,本组未出现上述情况。
3. 2. 5. 4血小板减少、溶血等护理主要包括: IABP期间每日监测全血计数,观察血小板有无减少,检测血型,做好输血准备。
本组有5例血小板减少,静脉输血小板后好转。
3. 2. 5. 5出血或血肿
随时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周围出血或血肿形成,有渗血者可直接用砂袋压迫止血。本组病人有2例发生穿刺部位渗血,给予及时更换敷料,病情好转后拔除IABP.
3. 2. 6强化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循环稳定后每隔2 h臀部放气圈1次,预防褥疮的发生;加强体疗,预防肺不张、肺炎等。
气囊插入后禁食2 h 4 h,之后给予清淡、低脂,富含钾、纤维素的食物,或遵医嘱给予胃内或静脉高营养支持。
4小结
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对抢救心脏泵衰竭有重要作用,护理主要对病人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心电、血流动力学监测,还要掌握触发方式、预警系统及对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同时还要强化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详细记录各种护理及操作。对这种冠心病合并泵衰竭的危重病人用IABP以期达到理想的辅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