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绒/ K-Ⅱ纤维伴纺针织纱的开发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09-25 阅读:718
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优质山羊绒的主要产地,山羊绒制品可谓天然纤维中的纺织佳品。为适应轻薄、舒适的时尚需求,必须提高羊绒纱的纺纱支数,而纺纱支数的提高意味着原料品质的提高,即原料成本的提高。如何做到既降低原料成本,又能纺出高质量的高支毛纱?经综合考虑,我们采用了K-Ⅱ纤维伴纺新技术。其特点是使用普通品质羊绒纤维,加入20%的K-Ⅱ纤维混纺,成纱编织成衣后,在整理过程中再将K-Ⅱ纤维溶解,从而获得高支轻薄的纯羊绒制品。 2 纺纱规格 根据有关资料,确定伴纺比例为20%。设计要求最终织物达到支数28S/2,捻度Z410×S280,则伴纺支数=28S/2×(1—20%)=22.4S/2,生产过程中采用23S/2,捻度Z330×S220。 3 原料选择 K-Ⅱ是一种水溶性纤维,溶点低,耐酸耐碱,溶于水后无毒、无味、无色、透明,水温80℃以上即能充分溶解。我们使用的K-Ⅱ纤维从日本进口,规格为1.65 dtex×38 mm。 选用羊绒原料平均长度34 mm 50%、30 mm 50%,短绒含量分别为15.4%、16.5%,平均细度分别为15.7 mm、15.4 mm。 4 工艺流程 山羊绒散毛染色→和毛(+20%K-Ⅱ纤维)→梳毛→走锭→络筒→并线→捻线→检验包装 5 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 5.1 和毛方法 伴纺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掌握K-Ⅱ纤维特性,很有可能造成纺纱困难甚至无法正常生产,我们就和毛方法做了比较试验: 第一种方法:完全按纯羊绒原料和毛方法一样,开松→加油→和毛两遍。 第二种方法:山羊绒首先加油,和毛一遍,再与K-Ⅱ纤维混合,再和两遍。 分析:由于K-Ⅱ纤维水溶性很好,溶点低,遇湿热易收缩,而和毛油配置一般采用40℃左右的温水,在闷置过程中,部分K-Ⅱ纤维收缩,粘合成,小小的硬毛粒,在梳毛机上无法梳开,从而造成后道纺纱失败。因此K-Ⅱ纤维伴纺时和毛油不能直接加在K-Ⅱ纤维上,并适当降低配油水温。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按羊绒原料数量配置和毛油。我们采用日本产的Camelon P油剂4.5%,防静电剂0.8%,加水15%,水温30℃左右。将羊绒原料混合加油,放置12 h后再和一遍;第二步:将K-Ⅱ纤维开松一次; 第三步:按羊绒—K-Ⅱ纤维—羊绒—K-Ⅱ纤维的顺序将原料分层平铺在和毛仓外,再用直取法和毛一遍或两遍,以K-Ⅱ纤维混合均匀为止,再装袋,平置在木板上12 h后,才能上梳毛机。 5.2 纺纱 由于K-Ⅱ纤维在和毛时未加油水,纤维比较松散,所以在梳理过程中适当降低车速,以减少静电及飞毛现象。我们采用低车速(锡林转速由110 rpm降为100 rpm,粗纱纺出速度为16 m/min)、低速比、适当缩小末道梳理机隔距,随时检查过桥帘上毛网纵横向折叠、铺层情况,适当缩小喂入毛网宽度,以减少锡林两边毛网的飞毛、掉毛、卷边现象,同时加强机头搓皮板的搓捻程度,保证出条粗纱表面光、圆、紧。 K-Ⅱ纤维与山羊绒纤维适纺性能有很大差异,两者之间的抱合力较小,梳理及纺纱过程中容易产生意外牵伸,所以设计中选用较小的牵伸倍数(走锭牵伸1.35),并且走锭机参数调节时适当缩短走架出车初期的无牵伸区长度,延长走架后退结束后的停止加捻时间。 6 成纱质量 采用以上措施及工艺调整后.纺纱过程顺利,飞毛少、静电小、成纱强力高,条干质量优(见表2)。 为了验证最终成纱支数,进行以下试验:随机抽取筒子10个,分别摇取绞纱25 m,称重测支数;然后放人85℃左右的热水中,稍加搅拌,溶液逐渐变成混浊的白色(主要为和毛油及少量浮色),待白色K-Ⅱ纤维完全溶解后,取出绞纱,脱水,称重,折算回潮,测得平均支数为28.3S,达到了设计要求。 7 织物风格 将伴纺纱织片后,在水中浸泡30 min,使织片充分湿透,再加热,水温升至60℃左右,K-Ⅱ纤维开始溶解,升至85~90℃,并不断搅拌织片,使织片均匀受热,K-Ⅱ纤维充分溶解。然后再加入洗剂、柔软剂,按羊绒织物工艺缩绒。烘干后织片密度降低,手感软而不烂、有身骨,蓬松、细腻、弹性足,风格明显区别于28s/2纯羊绒纱编织,不仅具有纯羊绒织物的优点,而且具备了轻薄的特点,符合时代潮流。 8 结束语山羊绒/K-Ⅱ纤维伴纺针织纱的开发实践过程,要特别注意两种原料各自的特点及其纺纱性能的区别,加强和毛工序的工艺及技术管理,适当降低梳毛工序、走锭工序的车速,防止意外牵伸的产生。这种伴纺技术的利用不仅提高了羊绒针织纱的纺纱支数,而且降低了成本,改善了最终织物的风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