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合金相电化学原理,向铝中添加合金元素镁,制备成Al-Mg二元合金,试验研究了镁含量对铝合金阳极材料组织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中Mg
5Al
8相随镁含量增加而增加且分布均匀。组织组成物的阳极性能良好,在浓度为3.5%的NaCl介质中,当w(Mg)从1%提高至30%时,进入稳定状态的开路电位从-0.79 V负移至-1.18 V,阳极极化率亦降低。
关键词:铝-镁合金;牺牲阳极;阳极相;电化学性能
铝阳极具有理论发生电量大,资源丰富,制造工艺较简单等优点,在理论上是一种很好的牺牲阳极材料。但是铝阳极在使用中存在易钝化,电流效率不高等问题
[1]。目前改善铝基阳极使用性能的有效途径是向纯铝中添加活化元素。添加的主要合金元素有Zn、In、Cd、Sn、Mg、Bi、Hg等。但是有些合金元素,如Cd、Hg会污染环境。所以选择合适的添加元素成为目前国内外铝阳极的研究重点之一
[2-4]。Al-Zn-In系阳极是研究最为活跃的铝阳极,在此基础上再添加其他合金元素如Si、Sn、Mg等,还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的阳极材料
[5-8]。Mg的加入量一般为w(Mg)≤2%
[9-11],关于Mg元素对铝阳极活化作用的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
本文依据合金相电化学原理
[12],向易于在表面产生氧化膜而钝化的纯铝(E
SEC=-0.78 V)中添加易于活化溶解的Mg元素(E
SCE=-l.5 V),试验研究了随Mg含量增加,合金的组织状态、开路电位以及极化率的变化,以考察Al-Mg合金中α(Al)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Mg
5Al
8相在介质中的电比学行为。
1 试验方法
1.1 铝合金熔炼
试验原料采用工业高纯铝l A85和l号纯镁。1号至5号试样分别为(元素符号前数字为该元素的质量分数):Al-1Mg,Al-5Mg,Al-10Mg,Al-20Mg,Al-30Mg。按质量分数称取合金元素,将铝锭置入坩埚,放入电阻炉中,在760℃下完全熔化后,加入镁锭,并且迅速在熔体表面均匀撒上阻燃覆盖剂。待Mg完全熔化后,搅拌均匀,用ZnCl
2精炼,浇铸成Φ20mm×120mm的铸锭,自然冷却。
l.2 显微组织分析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
1.3 开路电位的测量
试样尺寸为Φ20mm×10mm,在其一端面钻孔,引出铜线。另一端面经240#、360#、500#、800#水砂纸逐级打磨平整光滑后,用丙酮除油,留出100mm2的工作面积。试样其他部分用石蜡涂封。测量装置采用的是三电极测量体系,辅助电极为Pt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试验介质为NaCl溶液,C(NaCl)=3.5%。
1.4 阳极极化曲线的测量
采用北京中腐公司PS-268A型电化学测量系统。待试样开路电位稳定后,动电位扫描法测量极化曲线。电极面积设置为100 mm
2,扫描速度为10mV/min,扫描区间Ek在-20mV~-500 mV。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显微组织
镁在铝中的溶解度很大,由Al-Mg二元状态图[13]可以看出,在共晶温度时,最大溶解度为17.4%。在450℃时w(Mg)=35.0%处,发生共晶反应:L=α(Al)十β(Mg
5Al
8)。当Mg含量较高时,其室温下的组织特征为α(Al)相和β(Mg
5Al
8)相共晶。图1为1号~5号试样的金相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α固溶体上弥散分布着第二相β,第二相或呈粒状,或呈枝杈状。随着Mg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的数量和面积也大幅度地增加,相与相之间的间隔减小,特别是当w(Mg)≥20%时,第二相分布更为密集。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呈脆性,当β(Mg
5Al
8)相单一且均匀分布于铝基体中时,是一种较理想的组织状态,否则铸锭易脆裂,而且对铝阳极材料的使用性能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