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理论发展主要阶段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09 阅读:436

对金属切削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1679年Hooke把他包括6个主要工作的一组报告汇集一起,出了一个单行本《论具切削》,这本书中至少包括了Hooke的两个重要的科学发现,一是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定理,这就是著名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弹性定理。另一个发现是Hooke直觉地理解到振动着的弹簧与一个单摆是动力等价的。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话,金属切削理论研究大致从1850年算起。

回顾金属切削理论研究一百多年的历史,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研究阶段可称为力学或切屑形成机理时期(Mechanics or Chip Formation Period),大致为1850~1900年五十多年的时间。1774年,J.Wilkinson发明了第一台金属镗床,提高了汽缸的加工精度,减少了汽缸和活塞间的蒸汽泄漏,从而使得J.Watt的蒸汽机的应用成为可能,从这一典型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金属切削加工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当时最先进的加工方法。

这一阶段的初期,金属切削理论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消耗的切削能量,主要的研究者有H.Cocquihat, Wiebe和Joessel。1851年,H.Cocquihat 研究了在铸铁,黄铜和石头等材料上钻孔时,切去一定体积材料所需要的功。1864年,Joesse探讨了刀具几何角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塑性剪切和切屑形成机理。Timme在1870年提出切屑是经过剪切面的剪切变形而形成的。Tresca于1864~1872年间在一系列金属挤压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最大剪应力屈服准则,可以认为是塑性本构关系实验与理论研究的开始。到1873年和1878年Tresca又提出切屑的形成是工件材料受刀具挤压,从而在垂直切削方向的平面发生剪切变形的过程。

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切削模型的研究,在1881年,Mallock提出了类似于卡片模型的理论,而Zvorkin则在1893年建立了剪切角关系式,他假设剪切面是剪应力最大面。值得注意的还有塑性力学Durcker公设的提出者Durcker等力学家的工作。

回顾这一阶段的历史,可以发现,切削理论的研究一开始就是和力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金属切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既给力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课题,也为他们提供了验证其力学理论可靠而又简便的试验手段。考察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在当时力学起着先导和基础的作用,处于自然科学的前沿地位。所以金属切削理论的研究起点是很高的,也是居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地位。这也跟金属切削加工在当时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相适应。

第二研究阶段可称为切削可加工性时期(Machinability Period),大致从1900~1930年共约30年时间。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切削加工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的刀具材料和加工工艺不断出现。例如,1898年Taylor和White发明高速钢。1930年前后人们又发明了硬质合金。

标签: 切削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