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农机农艺进行“无缝嫁接”,不断研究、应对和破解制约农业及其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让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每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产量,是最几年来莱州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素以“产粮大县”和“胶东粮仓”而闻名的莱州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技十强县,保持着1402.86公斤的全国北方地区夏玉米高产记录,和773.86公斤的全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高产记录。2007年以来,莱州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县”。同时,莱州市还是全国首批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山东省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先进县,承担了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
诸多如粮食高产创建农业项目和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落户莱州,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也为粮食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项目的实施,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力度,以十亩小麦高产攻关田、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典型示范方、万亩高产创建区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结合优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了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和免耕单粒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土壤深耕深松、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良种良法配套措施。在农机与农艺双轮驱动下,高产创建示范区及周边辐射区内,达到了五个100%: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种子包衣率达到100%、主导品种配套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免耕播种等推广普及率达100%、秸秆还田率达到100%、深耕深松率达到100%。
攻关玉米机收农机与农艺适应问题 使玉米机收水平年年创新高
在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莱州农机部门紧紧围绕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快推广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积极探索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小麦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玉米机收水平达86%,被山东省确定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先进县。”
为推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开展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试验和研究,总结制定玉米机械播种、收获和秸秆还田的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探索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比较不同的技术模式。通过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改套种为机械直播,引导玉米种植行距的逐步统一,改变了繁杂不一的玉米种植方式,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奠定了良好基础。
是农机适应农艺,还是农艺跟进农机,两者如何结合、融合,是莱州数位农机专家和农艺专家经常研究的问题,莱州在玉米收获机械化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回答。有着二十多年农机推广工作经验的莱州市农机推广站孙建章研究员说,在胶东地区,玉米的种植基本上是平做,对收获机械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行距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让农民改变种植模式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机械的使用推动农艺的改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措施。
莱州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玉米标准化种植体系与技术模式研究》课题,对玉米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出了适合现代农艺要求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
刘杰民是莱州市城港路街道上官刘家村农机大户,从小就和农机打交道,一打就是30多年。刘杰民说,由于他们当地种植习惯一直是采取套种的方法,过去,联合收获机不适合那里的收割,以前都采用背负式小麦收割机(周围很多人购买的是大丰牌收割机),这种收割机割台是偏向的,收割时造成小麦易掉麦穗,造成严重浪费。2004年,刘杰民购买了一台玉丰牌玉米收获机,回家第二天就发现割台也是偏制式的,在收割玉米时,收割机第一趟无路可走,还要人工割出一条道来,很不科学。在农机和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刘杰民经过反复实验,最后将割台向右移动9厘米,变偏制式为正制式,经过这样一改进,就非常适合当地小麦的机收了,农户非常满意。在他的引导下,当地20多名机手先后都进行了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刘杰民还在原有的基础上给收割机增加了一层筛子,目的是通过二次精选,让收获出来的小麦干干净净。第三天玉丰收割机厂就派技术人员来,参观经过刘杰民改进后的割台。2005年,经过厂方多次考察论证,第五代玉丰牌玉米收获机生产出厂时割台就成了正制式的了。
据介绍,莱州成立的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宣讲团成员包括农业专家、农机专家等,通过双方的共同研究,找到既能增产又能促进机械化程度的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最好技术路线后,农业专家从农艺和农机结合的角度培训农民,农机推广人员通过推广农机来促进与农艺的融合,并完善农机生产中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仅玉米机收晚收10天,就可达到增收5%的效果,对农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农机与农艺结合最有力的措施,是2009年莱州农机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制定了夏季的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以及秋季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指导意见,使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起来。在近两年全市开展的农民工阳光培训班上,农艺专家讲授小麦玉米栽培技术,农机专家讲授科学选择机械提高播种质量。这样做既普及了作物栽培技术,也讲授了机具的使用与作用。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
农机农艺的结合,全面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水平,为玉米晚收高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如今的秋收季节,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小麦免耕播种,这种“一条龙”的机械化耕作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变成了“两秋”,玉米产量年年创新高,玉米收获机械化功不可没!
找准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焦点 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遍地开花
2005年,莱州保护性耕作小麦面积只有数百亩,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苦苦走过了6个岁首,前几年,推广工作举步为艰,而2010年秋季保护性耕作小麦面积已达到16万亩,占全市小麦播面积的25%。
过去六年,莱州通过农机补贴发放的免耕播种机数量不少,但每年小麦保护性耕只是按照千亩的速度向前推进。尽管宣传工作和召开的现场会做得不少,但这种耕作模式推广速度缓慢。为寻找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农机专家就这一问题深入农民当中,了解农民不愿意种的原因。农民多数说,这种方式好是好,也节省开支,节约成本,粮食也能增产,但就是种后不好管理,特别是无法进行灌溉,浇水难度大。
农机专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予以应对。莱州市农机部门根据群众传统的精耕细作高产种植观念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特殊的套种种植模式及150cm畦垄固定的种植规格等特点,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引进特殊定制的机械,并进行科学的适应性改装。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专家联合攻关,专门将莱州源田农机研究所作为改进免耕播种机的试验工厂,聘请农业专家和生产厂家技术人员一起,在农机与农艺的互相衔接融合上苦做文章,力经二年半的刻苦攻关,终于化解了这一难题。目前已研制改进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多种型号的带状旋耕免耕施肥播种机。这种免耕播种机采用大行距、宽苗带、防缠绕、防堵塞、增加筑畦装置和一机多用等创新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播种机易堵塞、播种质量差、灌溉难和投资大等问题。
抓技术创新,着力增强机具适用性。针对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免耕播种机具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施肥、播种和防缠绕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莱州这几年的实践情况看,选定适合当地特点的主推机型对于搞好保护性耕作至关重要,机型太少满足不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机型太多不利于技术指导和农艺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莱州本着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不搞一刀切,避免走弯路。注重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主推大、小畦两种灌溉方式和大沟双行及大行距宽苗带两种播种模式,经过科学筛选和技术整合,逐步优化为二、三个主导播幅,形成二、三个主推机型。从去年开始,莱州在机具的选型上做了大量的对比测试工作,在同一镇街、同等条件下,哪种机具最适用,哪种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好,都做了系统的对比测试,用数据和增收节支的事实来确定主推机型和主推模式。通过农机科技转化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建设生产线,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目前,莱州源田农机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按照农艺措施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加紧对全市423台免耕播种机进行技术改进,为免耕播种机加设镇圧器,改条播为单粒播,现在全市经过改进的免耕播种机达九成以上,很好农民为这一举措连连叫好。
抓“一条龙”作业,着力促进农机共同利用。根据胶东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实际,在全市大力推行“一条龙”作业,夏季实施“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玉米贴茬免耕播种”,秋季实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 及病虫草害防治的全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一年机械只需进地4~5次,即可完成种植和收获全部作业。做到机具合理配置,作业成龙配套,使上下生产环节科学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利用率。农业和农机推广部门联合制定了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对机具配置、作业要求、播种模式等进行了规范,对加快莱州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机与农艺互相融合,使机具的适应性和“一条龙”作业模式得到了普及、巩固和加强,提高了农民对机械化免耕播种的认识,为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农机与农艺互相融合,才使莱州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
破解农机农艺互相促进的技术难题,使农机示范创新工程硕果累累。
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是山东莱州“兴机富民”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山东莱州农机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的一项重要手段。莱州市积极实施以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经济作物和林果机械化以及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示范项目,三年来,为农民节本增效1.2亿元。在机械化应用方面,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难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破解。
如何创新农机示范工程?破解农机农艺结合难题是推进农机创新工程的关键。
近年来,莱州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推广秸秆饲料、生物质燃料模压成型技术和生物沼气技术。生物沼气技术是当今莱州农村广泛采用的一种成熟的技术,农民对沼气、沼液、沼渣“三沼”的认识正逐渐发生变化。莱州农民在不少乡村建起了燃料加工厂,利用生物质燃料技术将秸秆制作成高密度颗粒燃料。莱州同发农作物秸杆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则利用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微贮、加工成颗粒饲料和青贮饲料、利用小麦秸秆进行腐熟发酵生产造纸纤维。对秸秆进行腐熟发酵和内部高温处理,用高速揉碎机将秸杆揉成纤维,经过一系列的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生产成造纸纤维。目前合作社已建起了5个500吨级青贮发酵池。每年生产的造纸纤维和青贮饲料分别达到1000吨和2000吨,出口创汇达10多万美元。
大姜是莱州当地除花生之外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每年种植规模都在6万亩以上。由于大姜种植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目前,大姜开沟、培土主要是大姜开沟机和田园管理机完成,覆膜用覆膜机完成。为了解决大姜收获机械化,莱州市农机部门自2008年以来,结合莱州当地的种植习惯开始对大姜收获机进行研制。研制开发阶段,两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设计产品、测算数据;深入大姜种植基地,组织农业局、科技局专家和大姜协会负责人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农业专家提出的农艺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另外还争取山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专家们来厂进行技术鉴定,获得了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许可证;2009年11月份,又顺利通过了烟台市大姜收获机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国家使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各一项。2010年已纳入非通用类农机补贴产品目录当中,为促进全市大姜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全年销售大姜收获机300多台,产品供不应求。
坚持把农机农艺有效地结合起来是莱州实施农机示范创新工程的技术保障。莱州在处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关系问题上,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的载体和支撑功能,围绕新技术、新机具研发推广,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突破农机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制约。莱州市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莱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花生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采取农工办牵头,农机、农业、科技部门联合协调的工作机制,扶持建设了总面积2500亩的4大设施农业栽培示范区,将配套设施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等方式,配套卷帘机、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等各种先进设施、设备3700余台(套)。全市花生机械收获面积超过11万亩,机收率达60%;
莱州市是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农机部门自“十五”以来,实施了农机化八大创新示范工程,市、镇、村层层都建立了创新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全市48个农机合作社和1300多个农机大户作为农机创新示范点进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年春,莱州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全市全面建设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经过近二年的建设,目前,全市786个已建成了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占到了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0%,莱州市已被列为全国六个“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建设试点市(县)”之一。农机创新示范点和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的建立,推进了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完善并促进了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和农机农艺推广机构的紧密配合,对加快推广普及重点关键环节农艺技术和农机化技术夯实了基础,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