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实现稻作技术更新换代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07 阅读:170
   5月16日,正值东北水稻育秧季节,中国水稻研究所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展示其自主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这次活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深入落实科技合作,进一步集成水稻增产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项目主持人、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员介绍,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黑龙江农垦局下属的几个农场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水稻育秧大棚还是机插现场,到处是壮实的机插秧苗,整齐的机插大田。垦区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认为,该项技术逐步代替了垦区传统的水稻子盘育秧机插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也是一次新的水稻技术革命。农场技术人员及稻农认为,该项技术操作方便、省工省力,机插后伤秧伤根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今年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卖断货的现场,深受稻农欢迎,尤其在今年东北稻区低温春涝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技术育成的秧苗依旧保持良好长势,防御低温春涝作用明显。

据了解,为适应我国水稻产业技术转型需求,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水稻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机插新技术。该技术研发的钵形毯状秧盘,秧苗种在秧盘上呈上毯下钵,看上去就像秧苗种在了“电脑键盘”上,不仅可以做到定量定位按钵取秧,且培育出的秧苗综合素质好。该项研究成果属国内外首创,是我国在水稻机插技术方面的一次创新和发明,克服了引进日本、韩国技术后造成的“水土不服”,此项技术现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黑龙江农垦作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基地,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2300多万亩,基本实现水稻机械化生产。但是,由于水稻机插采用了传统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存在伤秧伤根严重、插后缓苗期长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

2009年,黑龙江农垦农业局利用中国农科院与黑龙江农垦科技合作平台,率先引入水稻所独创的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在建三江、牡丹江、红兴隆等8个农场开展试验示范,示范当年就取得喜人的效果。与传统机插技术相比,钵苗机插技术返青提早4-7天,平均增产达12.4%。为进一步完善该技术,水稻所研究人员不断改进,使该技术更趋实用性、适用性,并在垦区得以迅速推广,应用面积从2010年的5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万亩,已逐步取代了原来的子盘育秧机插技术。应用该技术还可实现亩增收200元,其中亩增产50公斤、增效150元;节省育秧及补秧成本30-50元。目前,该技术已在黑龙江、浙江、吉林、宁夏等20多个省市区试验和示范应用,江苏、安徽等地农业部门相继组织技术人员到垦区考察学习,纷纷加大该技术推广力度。同时,国内外相关农机公司也十分青睐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浙江莱恩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广西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浙江小精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富来威农业装备公司、日本久保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已开始研发生产与该项技术配套的插秧机、播种机和秧盘。

该技术在垦区应用获得成功得到了同行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参加观摩的农业部成果推广处徐利群副处长说:“这是水稻科技创新对生产的贡献。我们推荐像这种生产需要的实用适用的新技术,十分有利于促进水稻增产增收。目前,该项技术近3年都被列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推技术”。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潘颜荣副局长认为“中国农科院加强地方合作,推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该项技术在垦区应用是一个成功经验”。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军代表研究所对部、院等上级主管部门对该项技术研发的支持,垦区领导及主管部门、农场加大技术试验示范力度表示感谢,认为“该项技术在垦区快速应用,得益于黑龙江农垦合作给我们成果的完善,得益于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给我们新技术应用的平台”。

标签: 技术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