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发明家发明秸秆制炭炉秸秆变“木炭”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07 阅读:570

工人师傅正在整理炭块成品

 

  秸秆炭是指以玉米秸秆、玉米心、树枝、树叶、末等农作物为原料做成的炭,常被称作“机制炭”、“木炭”,是一种新兴的燃料。

 

  近几年,“雾霾”成了热词,很多人认为,“秸秆”是“元凶”之一。昨日,大河报记者了解到,洛阳市有一民间发明者,发明了大型智能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秸秆转化为秸秆炭的规模化“变身”,有利于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昨日,这一设备进行了调试试机,计划今年3月份将正式投产。

 

  现场|经4道关可变秸秆炭,预计年处理量可达10万吨

 

  昨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汝阳县陶营镇的洛阳亚天实业有限公司,一组制炭炉“屹立”在成片的玉米秸秆和烟秆后面。

 

  “秸秆要变成炭需要4道程序。”据工作人员介绍,首先,抓草机要将秸秆放入振动筛内,去除杂物。记者注意到,振动筛是铁制的,远观像是一个大抽屉,不过,“抽屉”底部密密麻麻且均匀分布着小圆洞,以便杂物漏出。第二步,经筛选后的秸秆会进入烘干箱,除掉水分,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小时;第三步,“脱水”后的秸秆会被抓草机放入料斗、送到进料口,进入制炭炉;第四步,利用干馏技术(即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对秸秆进行加热炭化。完成了炭化,炭化炉内的搅龙会将炭粉分离,并经出料口出来。

 

  “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秸秆会自然分解成水、炭和煤气,这是秸秆制炭所用的原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会将煤气点燃处理,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避免空气污染。

 

  传统的秸秆制炭的技术在国内早已有之,但传统的工艺需要先对秸秆进行粉碎、压块后才能炭化,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和人力,而如今可以直接将秸秆炭化,降低了能源、人力和时间成本。

 

  此外,目前国内企业使用的制炭传统技术,很多都是“小打小闹”,而该技术一年预计可处理10万吨秸秆,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起源|雾霾困扰,刺激他向秸秆再利用技术发起挑战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的发明者是洛阳市民间发明家——54岁的陶予敏,他也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之一。

 

  陶予敏是关林办事处练庄村人,1981年毕业于洛阳大学化学系,1983年,他辞去初中化学教师的工作,办起化工厂。工作之余,“闲不住”的他一心扑在发明创造上。40年来,他获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包括煤气涡轮发电机、三碱脱硫、小型内燃动力发电机组等,其中不少已转化成了生产力。

 

  陶予敏说,之所以发明这台制炭炉,还要从2009年秋天说起。当时,他开车到郑州办事,看到高速路沿途“秸秆焚烧”的现象比比皆是。“路段被浓浓的烟雾笼罩,个别路段长达几十米能见度很低,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陶予敏回忆说,这一场景,深深“刺激”了他。陶予敏说,自己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他决定向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领域发起挑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秸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