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是春暖花开,但“倒春寒”的来袭,让荆楚大地的人们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倒春寒’对早稻苗生长非常不利。”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说。“过去低温对早稻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实行集中育秧后,可大大减少气温变化对稻农带来的不利影响,集中育秧成为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四月初,记者探访湖北、江苏两省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发现,他们抓住土地流转的有利时机,借助政府扶持,大力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实现了手工育秧向集中育秧的转变。 集中育秧 实现苗好一半收 4月2日,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厂房中记者看到,1000多个五层梯形育秧架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早稻苗,秧架周围布满了喷灌设备及照明灯,一些社员忙着置换不同层秧盘的位置,另一些正在为秧苗打药。 谈起建育秧大棚的初衷,吴华平感慨颇多。2005年,他带领一批
农机户连人带机一并成立服务队,流转土地并进行水稻机插秧作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但2010年4月,一股冷空气却把合作社里已育成两叶一心的早稻秧苗冻死几十亩。“这次意外,让我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在天门市农机局的帮助下,我们走访了蔬菜种植大户,发现利用塑料大棚育秧是个好办法,能有效解决低温难题。”吴华平说。如今合作社利用大、中型塑料大棚与温室大棚一起育秧,不仅能按时完成合作社4万亩流转土地的机插秧需求,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秧苗。 近年来,随着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集中育秧规模在南方地区不断扩大。地处北纬33°的江苏省,由于实行稻麦轮作制,水稻种植受低温天气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农户对集中育秧的依赖程度却不低。原因何在?“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上点年纪的人干不动,弯腰插秧太受罪了。这几年,省里出台了一系列购机
补贴及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户机插秧的积极性。可是机插秧对秧苗品质要求高,集中育秧成为种植水稻的重中之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种粮大户袁福友告诉记者。说到自己的大棚,老袁打开了话匣子:“你看我这11个标准大棚,现在地里种蔬菜,5月中旬还能育秧,大棚中的秧苗可比那露天的强多了,周边农户从我这订秧苗,都说这秧苗长得壮、品质好,机插秧亩产比农户自己种每亩高100—200斤呢。” 邵伯镇锋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雪峰对集中育秧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随着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要实现水稻的全程机械化,必须有质量好的秧苗,水稻机插秧才能得到保证。“集中育秧是前提,它不仅保证了秧苗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育出来的秧苗根系发达。俗话说‘苗好一半收’。我们合作社流转的1800多亩土地全部使用集中育秧的秧苗,效果很好。”李雪峰说道。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江都区真武镇蒙套村村支部书记展兴圣的认同。“集中育秧不仅保证了秧苗质量,也节约了不少人工,以前整个育秧季需要雇60多个人,人工费用260元/天,还要管饭,而集中育秧的流水线上只需要6人就能把活干好。”他说,一亩地需要30盘秧苗,集中育秧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摆盘—装土—灌水—播种—覆土,每小时能装600盘秧盘,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合作社发力 探索育秧好模式 自2月下旬开始,我国华南、江南地区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早稻育秧栽插期,预计早稻种植面积8700多亩,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亩;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2600多万亩,比去年扩大400多万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早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对集中育秧的需求增长迅速,这块“硬骨头”势必要“啃”下来,而合作社将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主力军。 但记者在湖北、江苏的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初具规模还是发展成熟的合作社,谈到集中育秧时,均表示前期投入大,回收成本太慢。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任何无利的买卖都不会长久,为此合作社理事长们都在积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 要推进集中育秧发展进程,必须让农户得到好处。为此,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的尚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斌算了一笔账:如果农户自己播种水稻,种子每亩1.2斤,每斤50元,育种35元/亩,人工插秧185元/天,加之耕整地等共计355元/亩。而与尚禾合作,整地、种子、育秧成本只需290元,为农户节约65元/亩。监利县农机局副局长郑卫国补充道,人工插秧很难保证每亩秧苗的数量,插秧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人工插秧一亩在8000株左右,机械插秧平均每亩18000株,农户种植水稻单产约为1100斤/亩,而集中育秧亩产可达1300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投入成本降低了,水稻产量上去了,农户得到了实惠,集中育秧自然会被多数人接受,而作为推动者的合作社也需要追求自身利益。“我是村里首批使用插秧机的,机插秧的好处不言而喻。2007年,我们除了服务自己流转的土地外,还搞起了生态农业,鱼、
鸭、
鹅的生态养殖,总的来说有利可图。但在2012年,出于经济效益考虑,露天育秧及人工插秧的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于是合作社筹集资金40多万元,建成了现在的育秧大棚。”说到这些,展兴圣叹了一口气,“去年的育秧面积虽已增加到2600多亩,但想收回建大棚的成本很难,我们正在寻求种植
草莓的合作伙伴,想在农闲时将大棚租赁出去,为我们减轻负担。”与此类似,吴华平从2010年开始,利用合作社育秧工厂设施的闲置时间,将稻草粉碎做
食用菌,每年可以生产80万袋,增加合作社收入80万元。相比他们的温室大棚,袁福友的塑料大棚则回收成本更快些。他告诉记者,一个大棚约投资1万元,种萝卜可收获两茬,每个大棚纯收入4000元/茬,加之为农户整地,育、插秧服务240元/亩,作业面积1200多亩,这样一来效益也算可观。 面对同一问题,欧阳斌显得更加轻松。“我们公司采取‘1+10+100’模式,即一个公司,十个合作社,服务周边一百个村。这种模式让供种、育秧、插秧、植保、烘干等作物全程机械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利可图。拿集中育秧来讲,2014年,我们公司共有120座育秧大棚,育秧面积35000亩。”他说,“刨去每年3个月的育秧期,其余时间大棚都种植菠菜、芹菜等绿色蔬菜,一个只有半亩多的菠菜大棚,每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政府扶持 攻克集中育秧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江苏、湖北两地的集中育秧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合作社理事长们心中还有一些困惑。“2013年前,每建一个育秧大棚可享受补贴5000元,这个补贴力度很大,为我们增加了信心。”吴华平说。在育秧过程中秧盘损耗很大,通过政府扶持每个硬盘补贴后为4.5元,节约了一大笔开销。但在2013年及2014年相继取消了对大棚及秧盘补贴,对集中育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而正在筹划继续扩建育秧规模的欧阳斌坦言,原本打算去年扩建120个大棚,但由于资金等原因,建棚计划一再拖延。 “为推动集中育秧的发展进程,湖北省财政自2013年起,每年都会拿出5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对合作社以奖代补推动集中育秧。”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说。郑卫国也表示,截至目前,监利县育秧工厂有43家,年集中育秧能力可达60万亩,县相关部门在2014年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5亿元扶持集中育秧。 与湖北不同的是,江苏省水稻机插秧起步早、发展快,集中育秧成为近年来工作的重心,2014年该省水稻机插率已达75%。“江苏省农户购买水稻插秧机的补贴力度大,还享受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所以水稻机械化插秧已成为常态。”江都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马如寿说。 除资金问题外,育秧土的来源成为另一个难题。“利用基质育秧苗当然好,成活率高,秧苗质量好,而且只有营养土一半重,等到插秧时工人也好搬运。可是购买基质需要700元/吨,一亩地需30盘秧苗,要保证1800多亩地就需要54000个盘,全部使用基质负担太重。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够对购买基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李雪峰说。吴华平认为,在育秧过程中,土从哪儿来是个“老大难”问题。现阶段合作社采用营养土与基质混合使用,而土只能从流转土地中获得,但随着育秧订单数量的增加,此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结合我们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模式,回收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后充当育秧肥料是一个好法子,希望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扶持。”吴华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