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到收割机数量开始饱和,竞争压力更大了。”在河南驻马店作业的山东麦客董崇江向记者反映,他周围今年新增的大多是6公斤喂入量的大型收割机,作业效率明显比自己的高。附近村里一有先进机器出现,他的业务就会受影响。他说,“农民开始挑机器了,同样每亩收取55元机收费,先进机具喂入量大、损失率低,农户更愿意用。”
董崇江的感觉没有错。“今年夏收,6公斤喂入量的机械占据了主流地位。与以前2至3公斤喂入量的机械相比,工作效率能提升30%至50%,百亩小麦收获综合油耗降低30%多,粮食机收损失率大大降低。”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巡视员孔亮说,麦收易受天气影响,去年黄淮海地区遭受一次大范围降雨,全国麦收进度迅速回落。今年大量先进机具的加入,有利于夏粮抢收。
由于全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作业市场竞争加剧,单机作业面积下降明显。在很多地方,单台收割机日均作业时间已由两年前的10个小时以上降为6个多小时,而机收价格却连续3年持平,不少机手表示,跨区作业没以前那么吃香了。
与此同时,人工费用持续上涨。跨区的收割机通常一机两人,除了“父子兵”“夫妻档”,机主大多要雇机手,而雇用熟练机手的工资从每天200元上涨到300元。跨区作业经济效益下降,使得不少机手不愿意走得太远。董崇江所在的农机合作社有13台收割机,今年有8台来到900公里外的河南驻马店。有5台机主对市场风险有担心,今年没计划走远,只打算在省内跨区。
烈日下,麦客马文武在湖北襄阳的地头忙碌着。由于零部件磨损老化,出现了问题,收割机作业慢了下来。但他并没有太紧张,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通过农机企业福田雷沃重工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报修服务。接到报修后,客服人员告诉马文武,只需在地头等着,系统通过GPS定位了故障车的位置,随后呼叫系统会把相关信息传送给就近的雷沃服务车,上门服务。
走南闯北的麦客最怕机器故障。为让跨区机手享受更便捷的服务,福田雷沃重工今年把“互联网+”应用到夏收上,搭建了“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向用户推送作物种植情况、机收价格等信息,并在微信平台开通一健报修、在线服务等功能。该中心副主任闵祥瑞说,今年还在部分机型上配备了“金匣子”智能感应系统。收割机的发动机转速、内部脱粒状态等运行信息,可传递到千里之外的信息中心,一旦有异常数据,系统会第一时间向机手发出预警信息。
当前,不但机手的农机维修服务用上了互联网,而且农机调度很大程度上也已通过互联网实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与联通公司开发的“农机通”,就让机手省心很多。“安装注册后,软件会主动发送需求信息、天气预报、油品价格等,网内还能免费互打电话。”该区农机局副局长温海涛介绍说,目前全区已发展900多个“农机通”用户。
小麦跨区机收已走过19年,从成长期迈进了成熟期,组织方式也由最初“一机难求”时的行政推动转变为互联时代的市场引导。孔亮说,农业部在网上开通了全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提供大量的机收供求信息,许多麦客在夏收前早已落实好作业路线。全国3.4亿亩冬小麦,1万多个机收队只需3周左右就能完成收割,单个主产省通常只要一周就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