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各地乡村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明显滞后,网点少、条件差、设备简陋、人才缺乏等情况普遍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农机“治病”难题。湖南省武冈市种粮大户曾忠铭最近就遇上了这样的烦心事,他几年前添置的一台耕整机出了故障,由于过了“三包”期,他只得通过电话找到在广西的经销商,然后委托其配换零部件,折腾得够呛,还差点耽误农活。
笔者下乡走访中得知,像曾忠铭这样遭遇过农机“治病难”尴尬的还有不少。农机手杨自德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他所在的桥头乡没有农机维修点,农机出毛病了需要到别的乡镇甚至是市里去请师傅。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大型耕整机等新式农机,市里的农机修理师傅也不大会修,必须坐等“三包”服务人员来解决,耽误时间太多。有的农户干脆让其“趴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堆报废的铁疙瘩。
在当地,现有农机维修店大多是三级维修网点,以个体经营为主,只有电焊机、砂轮机、台虎钳等简单的维修设备,缺乏检测设备。从事维修的人员大多只有初级维修水平,对一些小型农机具进行“小打小闹”的普通检修还可以,但在大中型的农机具面前,这些维修网点既缺维修设备与条件,更缺维修技术。从事农机维修近10年的赵师傅向笔者反映,全年农机修理满打满算只有春耕秋收不足三个月,其余时间主要修理农用运输车。工作又累又脏,收入还不理想,年轻人一般不愿学这行。
笔者认为,健全完善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一是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以奖代补”项目建设,扶持现有农机合作社和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维修车间、购置维修设备,逐步满足整机修理、零配件供应和下田间流动维修服务的需求。
二是组织引导农机维修网点与农机经销企业、农机合作社开展“企社”“企点”共建合作,既延伸售后服务,使农机用户得到及时的维修服务,又减轻企业的“三包”服务压力。
三是加强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各地应结合农技下乡活动、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工作,以乡镇农机站、农机合作社为培训基地,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农机专家与教师,对辖区的农机驾驶员免费开展维修技术培训,使他们既懂操作又会维修,真正成为本土“农机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