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属,也是各个国家争相储备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被国家列为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冶炼的特定矿种。我国锑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84%和90%,完全有条件左右国际市场的价格。但从80年代以来,我国锑产量在 多数情况下远远超过消费需求,锑价低迷,致使大量锑资源迅速廉价流失。而当今锑资源产业链和其结构现状仍然制约着锑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锑资源及产业链现状。
我国是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锑金属总储量约28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全国已探明有锑储量的矿区117个,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 云南、贵州和广东等省区。其中广西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1.8%,湖南占全国保有储量的 18.7%。
目前,我国锑矿储量的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可开采储量的增长速度,形势令人担忧。随着湖南锡矿山超大型矿田资源长达几十年的消耗,我国辉锑矿质优、量大的优势正在消失。
按产品流程,可将产业链条分为开采环节、冶炼生产环节和出口销售环节。矿山超量开采、掠夺性开采长期存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锑产量只有2万 吨,1994年上升到9.1万吨,而1995年~1997年连续三年产量在12万吨以上。1998年~1999年,在锑价已不足成本的情况下,我国的锑产量仍保持在8万吨左右。冶炼加工能力也在盲目扩 大,特别是除铅技术在广西脆硫铅锑矿中的应用,使冶炼成本大为降低,广西锑品的产量及价格的竞争力飞速增长,造成了我国锑品可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由于冶炼加工能力急剧扩张,给出口销售环节带来相当的压力和出口秩序的混乱。据统计,近年来国际市场对锑品的需求在10万吨左右,国内市场需求约1.5万 吨,85%以上的产品需销往国际市场,因此,每年我国都要出口大量精锑和氧化锑来缓解国内产需之间的严峻矛盾。
近年来,在开采环节和冶炼生产环节之间,还滋生了一个畸型环节,即独立的选矿企业或称为矿产品加工企业。它没有自己的矿山,很少的设备投资,专门收购矿砂,经过选矿,转手将精矿买给冶炼企业,它使非法开采的矿砂转入合法的渠道。独立选矿企业的存在使民采和走私难以禁止,应尽快取缔。
据测算,我国每年约有2万~3万吨锑品走私出口;中击国际市场,使锑价持续低迷。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宝贵的锑资源,而且使矿山、冶炼、贸易企业出现亏损,整个锑行业陷入了困境。
二、市场结构及产品结构现状。
阻燃剂是锑应用的最大领域,约占世界锑总消费量的70%。日、美等发达国家,锑在阻燃剂市场的应用高达80%~90%,而中国则只有 5%左右。目前,锑品市场结构存在几个不利因素:一是国内市场极为狭小,锑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阻燃剂应用市场缺乏培育;二是大量初加工产品廉价出口,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将三废污染留在了国内;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的锑初级产品,超过市场容量,增产不增值,锑企业之间盲目竞争,在市场上竞相抛售、相互压价,甚至少数企业和经销商以非法手段大量走私出口,冲击国际市场,造成锑价大跌,结果是我国的锑企业受损,而发达国家将进口的初级品深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各类阻燃剂和催化剂销往锑资源国,从中获得最大利润,并占据高端产品市场。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我国锑品深加工的发展。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多年来我国锑品一直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精锑及氧化锑占锑品出口总量的90%左右,精锑出口的份额还有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 中国锑产品的品种逐步多样化,各种规格的高纯氧化锑、锑酸钠、五氧化二锑、醋酸锑、纳米级氧化锑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陆续进入市场,但出口产品中深加工产品所占的比例还不足以说明产品结构的明显改变。
锑的许多深加工产品涉及化工、消防、军工、纺织、造纸、电子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其中不少是交叉领域。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无力研发,国内尚未建立国家级的研究中心。
综上所述,我国锑行业中资源消耗过快、生产总量过大、产品结构不合理、走私屡禁不止等问题制约着我国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我国锑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建立国家级的稀有金属研究中心将能有效地加大我国自身对锑资源的利用率,而不是单纯的出口初级产品,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国际市场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锑资源的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