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黄金难选冶技术,是指针对具有难选、难冶特性的金矿石进行提金的工艺技术。难选冶的根本原因在于矿石自身所具有的变化万千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如金矿物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与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矿石中的共伴生元素、矿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含杂程度等。
难处理金矿石“难”在何处?
“七五”期间,我国发现了难处理金矿资源,黄金行业的科技力量开始致力于这类金矿石选冶提金工艺的技术研究工作,目标是实现难处理金矿资源的经济、高效和环保化的开发利用。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立项,开始将难处理金矿资源列为制约我国黄金工业发展的“瓶颈”,设立了“难处理(采、选、冶)金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攻关项目,在国家层面开展系统化的攻关研究与工程化应用工作。当时国家立项所针对的难处理金矿资源,涵盖了难采的金矿资源,而后来业内所指的“难处理”一般是指这类矿石难采选、难冶炼的特性,即指采用常规或单一的选冶方法难于达到有效提取的目的,包括技术上选冶回收率低、开发利用不经济或是开发利用受环保限制等3个方面。
难处理金矿石很难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它的定位随着黄金选冶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但可以按当前黄金工业成熟应用的生产工艺来区分。目前,国内的难处理金矿资源可分为两类:易选难冶型和难选难冶型。
易选难冶型矿石的金矿物与硫化物伴生关系密切,浮选富集容易且能获得较高的回收率,但浮选金精矿采用直接氰化的方式浸出率低,且精矿含砷或含有其他有害元素。
下一步,提金工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要通过预处理解决金的难浸问题,又要解决硫、砷、铜等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问题。这类资源多在吉林桦甸、江西德兴等产金地区,在难处理金矿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国内针对这类资源的提金工艺,多是对浮选富集后的金精矿进行焙烧来提金。
难选难冶型矿石具有双重或多重难选冶的特性,原因有5个方面:
一是金的赋存状态微细,小于10微米并以浸染状态或包裹状态的金矿物占很大比例,一般的物理性机械磨矿不能彻底打开这种包裹。二是金矿物的浮选载体硫化物少,或是金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密切,一定比例的金矿物被硅酸盐、碳酸盐共生或包裹,影响了浮选工艺的金富集。三是金与不利于氰化浸出的黄铁矿、砷黄铁矿等矿物共生,或者赋存于这类矿物的晶格中,不经过预处理以消除其影响,金几乎无法提取。四是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锑、铋、汞、铅、碲等有害成分,有碍于氰化浸金。五是矿石中含有“劫金”性物质,造成金在氰化浸出过程中被吸附劫取,不能有效提金。这种“劫金”物质大多为有机碳或部分石墨碳,也有一部分为黏土类矿物。
难选难冶型矿石在国内的难处理金矿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在国内的分布也最广泛,许多矿石具有上述“多重”难选、难冶的特性。典型的金矿山有贵州紫木凼、甘肃阳山、陕西镇安、四川东北寨、云南镇沅、广西金牙等。
资源分布:区域性集中
强化难处理金矿石的浮选作业,以获得更高品位和更高回收率的金精矿半成品,并最大限度地分离去除有害于下一步氰化提金的元素,是实现难处理金矿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首要技术环节。难处理金精矿提金工艺是难处理金矿石提金技术的核心,近几年已成为国内黄金行业难选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应用的重点。
我国难处理金矿资源自勘探发现至今,没有进行过精确的统计,但从“九五”开始,业内专家较为认可的数量是金金属总量在1000吨至1200吨左右。尽管“九五”之后每年都有部分资源被开发利用,但又有新的资源不断被探明。因此,国内的难处理金矿资源在已探明保有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业内认为在三分之一左右。
其实,按照现在黄金行业难处理金矿资源提金工艺的产能进行统计,采用一段或二段焙烧、生物氧化等预处理工艺生产的黄金,每年应在80吨以上,再加上有色金属冶炼的副产金,也可以认定我国每年黄金产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源于难处理金矿资源。
尽管难处理金矿资源在各个产金省份中均有分布,但在总体上呈现区域性集中的特点。其中,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广西、陕西、新疆等西部省份占有较大比例,辽宁、江西、广东、湖南等省份也有一定的储量。目前,已探明资源比较集中的难处理金矿区或金矿主要有:
甘肃阳山金矿田(超大型),甘肃舟曲坪定矿区、岷县鹿儿坝矿区,陕西镇安金矿田(金龙山、丘岭)、煎茶岭金矿,贵州烂泥沟矿区、紫木函矿区、丫他矿区、戈塘金矿、板其金矿、水银洞金矿,广西金牙金矿、那林金矿,云南镇沅金矿,江西德兴金山矿区,四川东北寨矿区,辽宁凤城矿区等。
国内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随着国内难选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被逐步带动的。目前,各个难处理金矿资源矿区大多建成了规模性的矿山开发企业,但在开发利用方案方面,除贵州的紫木凼和水银洞(紫木凼金矿采用原矿沸腾焙烧提金工艺直接处理原矿石,水银洞金矿采用化学预氧化提金工艺直接处理原矿石)外,其他矿山采用的都是浮选富集-金精矿氧化预处理提金技术(或外运销售,或就地建设冶炼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