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SSNa=ROCSS-+Na+ 黄药电离 ROCSS-+H2O ←→ROCSSH+OH- 黄原酸根水解 ROCSSH→CS2+ROH 黄原酸分解 ROCSSH←→ROCSS-+H+ 黄原酸电离
某些黄原酸电离常数的负对数(PKa)和分解常数列于表1中。从表中1看出,黄原酸是比较弱的酸,其PKa值在2~3间,故黄原酸根有水解作用。从分解常数来看,一般说来,分子量愈大的,在水溶液中的分解常数愈小。换句话说,分子量愈大的黄原酸,其水溶液愈稳定。 一般认为,PH﹤7时,黄原酸根会水解变成黄原酸,生成的黄原酸进一步分解为醇和二硫化碳。 2、氧化 在PH=7~12时,黄药在水溶液中被氧化为双黄药。 几种黄原酸的pKa值和分解常数 表1
| 黄原酸名称 | 黄原酸结构式 | pKa值 | 分解常数 | 溶剂 |
| 甲黄原酸 乙黄原酸 异丙基黄原酸 丁基黄原酸 戊基黄原酸 异戊基黄原酸 甲黄原酸 乙黄原酸 异丙基黄原酸 丁基黄原酸 戊基黄原酸 异戊基黄原酸 壬基黄原酸 | ![]() | 2.29 2.74 2.16 3.03 2.96 2.85 2.57 3.03 5.18 2.16 2.40 2.95 2.17 | 0.024 0.033 0.027 0.018 0.011 0.012 0.903 0.689 0.396 0.863 0.699 0.616 0.643 |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二甲基甲酰胺 |

基进行水解,水解产物是不稳定的,很快变成最终产品碳酸根、碳酸氢根、HS-根、三硫代碳酸根,因为反应很快,用化学方法无法测定这些中间产物的存在;但反过过来用这些中间产品中任一种和醇作用,可以得到少量的黄药。这就充分证明了平衡的存在。 另外,测定黄药的海紫外光谱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的曲线A是在PH=10~11是时测定的,第一个吸收峰在2180至2220A,第二个吸收峰在2800至2900A;曲线B是新配的乙基-硫化碳酸钾溶液的紫外光谱,它是不稳定的,在PH=8时,半衰期大约是10小时。比较A、B两条曲线,可认为硫化碳酸根是乙基钾黄药的分解关物,因为两条曲线在2220A都有最大的吸收峰。2800至2900A的吸收峰为双黄药。在PH=6~7时,测出黄药的紫外光谱数据,黄药溶液放置一个半衰期左右之扣,唯一反应产品是CS2。从紫外光谱曲线,进一步证明图1的分解过程是文化存在的。
[next] 4、黄药在强酸性介质中的情况,黄药在强酸性介质中,除分解产生醇和二硫化碳之外,溶液中还有与质子结合的黄原酸存在,黄药在强酸性介质中的平衡状态,可用下式表示:H++ROCSS- ←→ROCSSH H++ROCSSH ←→ROSSH2+(与质子结合的黄原酸) ROCSSH ←→ROH+CS2 在不同的氢离子活度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ROCSS-、ROCSSH、ROCSSH2+三者在溶液中的比例,结果列于表2中。 ROCSSH、ROCSSH2+三者的比例 表2
| HCl浓度(M) | 相对百分数(%) | ||
| ROCSS- | ROCSSH | ROCSSH2+ | |
| 0.471.011.993.014.025.00 | 8.783.370.940.290.090.03 | 85.5884.6477.4570.1163.8558.76 | 5.6411.9921.6129.6036.0241.24 |






QQ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