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液水解的方法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1009
    有关液水解方法的专利和报道很多,但只有2种方法目前仍在各国广泛使用。一种是法国人约瑟夫·布鲁门菲尔德(Joseph Blu-menfeld)在1923年研究成功的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工艺,又称布鲁门菲尔德法;另一种方法是麦克伦堡(Meklenberg)在1930年开发成功的,采用以碱中和钛液制备晶种的外加晶种工艺,又称麦克伦堡法或沉淀法。几十年来这2种方法的操作细节虽然做了不少变动,但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几乎和原来一样。2种方法所得到的产品质量没有在何明显差异,2种方法都不具备明显优于对方的优点,在操作时外加晶种法水解时对钛液的浓度比较敏感,而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工艺对钛液的F值比较敏感;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一般采用直接蒸汽加热,外加晶种大部分采用间接蒸汽加热,也有少数用直接蒸汽;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操作控制比较复杂,外加晶种虽然控制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增加一套制备晶种的设备。      (1)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    该方法是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把浓钛液稀释使其在溶液中先形成一批合乎要求的结晶中心(晶核或晶种),然后继续再加入待水解的钛液,在它的沸点左右进行加热水解。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用更浓的硫酸氧钛溶液(TiO2:240~260g/L,有效酸为480~520/L),以确保水解初期自生晶种的数量,防止钛液在预热期间水解,在大型工业化生产中设备简单比较经济。    这种方法钛液和水都要事先预熟,按一定的热钛液和热水的比例;把钛液按一定的速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到热水中,这一步操作是该水解工艺的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晶种,然后在搅拌和加热的情况下继续加入其余钛液进行热水解操作。  但第一批钛液加入热水中时,会出现轻微的混浊,谁续加入钛液,混合物迅速溶解又出规相对透明,这种溶解过程仅仅是表面规象,事实上该胶体沉淀物被分散到钛液中,起着晶种和结晶中心的作用,而在以后的水解过程中、水合二氧化钛就沉积在这些晶种或结晶中心上。大约20min后溶液从黑色变为橄榄绿色,继而又变成钢灰色,此时应立即停止加热和搅拌,使水合二氧化钛粒子在比较温和、均匀的情况下增长。数分钟后颜色牙良快由棕褐色转为乳白色,停止加热和搅拌的期间,工业上称为水解“诱导期”,经过停止加热、停止搅拌的水解产物的过滤速度要比不停搅拌连续加热的水解产物的过滤速度快50%;在这个期间内虽然未加热,但水解产物的粒子仍在不断增长,整个水解过程粒子成长变化的情况如下:     在溶液变白时,实际上水解已完成60%~70%,但是在钛液加入热水中最初几分钟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它基本确定了该批水解反应的速率和水解产物的质量,有的工艺明确规定了一分钟后的离子浓度(80~120g/L)。停正加热、搅拌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60min左右,然后重新加热搅拌,水解时的速率一般先快后慢,但水解接近终点,继续加热不再有新的沉淀析出时,加水稀释可以加速水解反应使水解更趋完全,以提高水解得率。稀释一般使用热水,这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能等闲视之,否则会出现大量的细粒子,使水解物料呈牛奶状,粒径分布变差,使水合二氧化钛的过滤和洗涤变得十分困难。[next]    有的工厂把加稀释水的时间,改在水解诱导期结束,重新加热拌时,把稀释水不间断的在整个煮沸期间均匀地加到水解物料中,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持整个水解期间的酸度相对恒定,使水解沉淀颗粒比较均匀。    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最难操作的地方是第一如何控制钛液的加量和加入的速率,特别是前4min的加量和速率。因为钛液加入速度过快,由于来不及生成足够的胶体二氧化钛(晶种),会造成水解率偏低,而加入速度过慢,或温度过高,甚至可能出现在全部钛液加完之前出现大量不规则的沉淀,不仅水解率差,过滤性能也不好。关于这一点现代计量和自动控制技术已能基本解决这一难题;第二是如何观察变色确定停止加热、搅拌的时间,一般操作是肉眼观察为主、时间和温度掌握为辅,但这样在大型工业化生产中,多少带有人为的主观性。英国专利No.1335537和美国专利USP3706829中都提出,通过测定水解钛液的反射率的方法,来确定停止加热、搅拌时间的临界点。他们利用一种色差仪(Colormaster),采用绿色滤光镜,在水解罐壁的视镜上连续进行检测,当水解钛液变色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发现反射率曲线出现转折点,这一点就是停止加热,停止搅拌最理想的时刻。但由于视镜的污染、钛液颜色的深浅影响观察结果,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不多,主要还是靠掌握温度、时间加上肉眼观察来决定。表1为布鲁门菲尔德法水解产物数据的实例。表1    稀释法水解初期钛液的组成
时间/min溶液状态二氧化钛浓度/g/L
溶解状态胶体形式沉淀
45678910111213透明透明透明轻微混浊轻微混浊明显混浊混浊严重混浊白色白色10497928478707188454321.128.233.040.846.855.053.641.931.626.60000000048.255.2
       美国专利USP3706829、4014977曾对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上述专利中,要求钛液中的TiO2浓度为230~260g/L、F值1.75~1.85,并认为1.8时最好。水解开始前钛液和水都要求预热到88~98℃,最好是96℃,钛液与水的比例为3.5~4.5:1,最好是4:1.    水解操作时,先把热水放入水解罐中,然后在16~20min内将热钛液按一定速率加入水解罐中,在搅拌下用直接蒸汽加热,大约20min后钛液沸腾(108℃左右),称第一沸点。但达到水解临界点时,即在钛液由黑刚刚发现变白时(此时水解率约有15%~25%),立即停止加热和搅拌保温45min左右,然后再开动搅拌和蒸汽,继续加热至再次沸腾(约112℃左右),称第二沸点,然后保持沸腾3h,接着加入热水稀释至TiO2浓度为155~175g/L,再搅拌10~30min即可冷却放料。    放料后水解罐一定要清洗干净,不留任何水解残留物,否则这些产物在下次水解时,会起到不良结晶中心的作用。在用大型水解罐(100m3以上)水解时,有时只停蒸汽不停搅拌,因为在停止搅拌期间析出的水合二氧化钛粒子成长变大,溶液的粘度也急剧上升,再次启动搅拌时电机需要的启动功率太大。钛液在水解时要保持一定的速率,在常压下加大直接蒸汽的通入量,不仅不会使反应温度很快升高,反而浪费燕汽,大量的直接蒸汽引起激烈搅拌,会破坏水合二氧化钛粒子的絮凝,因此只要保持微沸即可,大型水解罐为了便于观察控制,利用微压计指示来调节蒸汽的加入量。[next]    在另外一篇专利中认为实际生产中所提供的钛液F值波动范围较大,一般在1.7~1.9之间,有时更高,由于F值的变动造成水解结果不同,因此该专利中设法把待水解的钛液分为2部分,前lmin先加入的钛液(占总钛液的3%~12%)F值必须准确地控制在1.75~1.85之间,然后将总钛浓度相同,但F值可以偏高(可高达2.1~2.4)的第二份钛液加入水解罐中水解。其余钛液与水的预热温度、沸腾时间、停止搅拌和加热的时间、保温沸腾的时间和稀释浓度等都和上面介绍的水解方法基本相同。此法水解产物的消色力比较高,一般要比上面一种的水解方法的雷诺数高100左右(1750~1850)。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调整第一份低F值钛液的加入量,来控制水解出来的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径,一般加量多粒径偏小,加量少粒径相对偏大。    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与外加晶种水解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设备少、不需要配备专门的晶种制造设备、可以节省制备晶种时的原材料和能源费用。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时,直接蒸汽所产生的冷凝水,可以起到缓解水解过程中有效酸提高对水解进程的抑制作用,也相当于水解后期添加稀释水的效果,而且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水解罐内没有加热盘管,便于清洗水解罐避免盘管腐蚀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但是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钛液最初加入形成晶种以及钛液变色时的临界那一短暂的时刻很难控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近年来又开发1种水解方法,这种方法在钛液水解前加入晶种,其余水和钛液的预热、停搅拌、停蒸汽、再沸腾和保温时间等操作步骤和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分样,它实际上综合了2种方法的优点,操作控制比较简便,产品质量也较好,就是多了一套晶种的制备设备和晶种制备过程。    (2)外加晶种水解法(麦克伦堡法)    外加晶种水解法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其工艺关键是制备晶种的方法和晶种的质量。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的操作过程数十年来变化不大,而外加晶种水解法晶种制备方法变化较多,水解时对钛液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首先要介绍的是晶种及晶种的制备方法。所谓晶种就是硫酸氧钛溶液经不完全中和而制得的一种胶体氢氧化钛溶液,它在水解时起着水合二氧化钛结晶中心的作用,它不仅能加速水解反应、缩短水解周期,而且对水解沉淀产物的粒径、粒径分布和最终产品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工业生产中要制取粒径大小均匀,并且具有一定组成的水合二氧化钛,就必须使钛液在热水解前,事先加入(外加晶种法)或先培养(自生晶种法)出一定数量、一定组成的良好结晶中心,以便正确引导热水解的进行。如果晶种质量差或完全没有晶种存在,水解操作不正常,得到的产物往往是粒子既细又不均匀“牛奶”状的悬浮物,这种水解产物不沉淀,很难过滤和水洗,而且生产出来的钛白粉颜料性能差。    水解过程中硫酸氧钛在加热和晶种的诱导作用下发生水解,所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钛就沉析在这些晶种的表面,只要钛液中有足够数量的晶种,且升温速率、搅拌速度、稀释得当,那么所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钛都沉析在这些结晶中心上,不会发生新的结晶中心,这样不仅水解能进行得更完全,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径比较均匀,而且可以获得颜料性能优越的二氧化钛,过滤水洗也比较容易,穿滤损失少。    晶种的质量(活性)直接影响水解率,晶种的数量直接影响水合二氧化钛的原级粒子大小,而晶种本身胶粒的均匀程度又直接影响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子分布。    晶种加量多时,水解所生成的水合二氧化钛粒子细、比表面积大,因而表面自由能也大,容易凝聚成大颗粒的偏钛酸;晶种加量少时,其结果则相反,会影响过滤和水洗的速度。如果晶种数量太少,水解时缺少足够的结晶中心,硫酸氧钛在加热和稀释的情况下会产生新的结晶中心,这种不受控的结晶中心的结构、组成、数量变化较大,会造成水解产物粒子不均匀,导致过滤水洗很困难。利用晶种加量多少来调整、控制水合二氧化钛原级粒子大小,是钛白粉产品品种的工艺设计手段之一。    很多化合物都可以作为晶种,但是用碱中和的胶体氢氧化钛溶液是钛液热水解的最有效晶种,有关晶种制备的专利很多,但一般说来它们都是一种悬浮的正钛酸胶体,然后在稀的硫酸或盐酸中酸溶,形成一种带正电荷的二氧化钛胶体溶液,所不同的是用碱的种类(氢氧化钠、碳酸钠、氨等)、制备方法、晶种浓度、F值、加量及加入的方式各有不同,实践证明,质量好的晶种既使加量少效果也非常显著。    碱中和晶种(通常是锐钛型晶种)是外加晶种水解法使用最普遍的晶种,它的制备方法通常是取出一部分待水解的钛液,在搅拌下维持一定温度用稀碱液中和至一定pH值,中和反应所生成的正钛酸沉淀,经机械搅拌而分散到溶液中,在与溶液中剩余的游离酸一道加热热化(酸溶)后,形成带电的微晶化胶粒。钛液与碱中和制备晶种时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H2SO4+2NaOH→Na2SO4+2H2O    钛液中的硫酸氧钛与碱作用生成正钛酸沉淀。                                 TiOSO4+2NaOH+H2O→Ti(OH)4↓Na2SO4    钛液中的三价钛在用碱中和后的低酸度下,发生水解生成蓝色的氢氧化亚钛沉淀,所以晶种的胶体溶液一般呈蓝色,且钛液中的三价钛含量越高,颜色越深甚至皇蓝紫色。                                Ti2(SO4)3+6H2O→2Ti(OH)3↓+3H2SO4    经中和制得的正钛酸在加热熟化酸溶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带有一定电荷的TiO2+和SO42-,它们吸附在水合二氧化钛的表面使其带有正电荷而成为不溶于稀酸的胶体溶液(晶种)。                               Ti(OH)4+H2SO4→TiOSO4+3H2O                               TiOSO4===TiO2++SO42-    溶液中的Ti(OH)3在熟化酸溶过程中,因溶液的酸度不高,不参与酸溶反应。经加热熟化后的胶体晶种溶液,如不马上使用,应立即冷却至室温备用。[next]    外加晶种水解时钛液一般不必事先预热,但对晶种加入的时间和加入时的温度有规定,通常在待水解的钛液温度加热到晶种酸溶温度附近,或略高于酸溶温度时加入晶种比较好,晶种的加量根据产品品种和水解工艺的不同,按TiO2计加入0.6%~2%,很少有超过5%的实例,不合格的晶种宁可废弃也不能使用。    由于外加晶种水解法对水解时的钛液浓度要求很严,一般晶种加入后要调整待水解的钛液浓度保持在200g/L左右,这样水解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水解率都比较好。为了避免直接蒸汽带进去的水使钛液浓度变稀,所以大部分外加晶种都采用间接蒸汽加热。    外加晶种水解法的钛液变色没有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那么明显,它主要控制晶种加入后钛液升温至沸腾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能超过1h,所以平时在设计水解罐盘管的加热面积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它与自生晶种稀释法水解一样,在水解接近结束时、同样要加入热水稀释以利提高水解率。    由于外加晶种水解法涉及到晶种加入钛液中要尽可能地分散均匀,而且大部分都是采用询接加热;因此外加晶种法的搅拌速度要比自生晶种水解法的搅拌速度快一些。在水解结束冷却放料后,同样要用清水冲洗水解罐,不得残留未放干净的偏钛酸在罐内。    水解结束后检测水解产物的质量优劣,从水合二氧化钛粒子制备的角度来讲,应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粒度分析仪来测定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子大小及粒径分布,但是这些仪器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测试时间较长,工业生产中一般用下述方法来鉴别水解操作的质量:    a.水解率即水解前液相(钛液)中的二氧化钛转变成固相二氧化钛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这是检查水解完成程度的一个指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般水解率应不低于95%。化验时分别取水解前钛液和水解后的偏钛酸浆液各1份,分别测定其中的TiO2含量,或直接测定水解后母液(水解废酸)中的TiO2含量.    b.粒子沉降速度这是一种间接观察水解后水合二氧化钛粒子大小的方法,通常是取100mL水解后的浆液,在一个1000mL的量筒内,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后静置沉降0.5h,测其固液分界处的刻度,可以用毫升数(或毫米数)计算。    c.过滤速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间接估计水解后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子大小和粒子均匀程度,而且可以直接通过过滤速度来掌握以后水洗操作的难易程度,通常是取一定量的水解后浆液在布氏漏斗中抽滤,测其抽干后的时间,以秒计算。    以上3种方法适合各种不同水解工艺。    (3)晶种的制备方法    a.锐钛型晶种的制备    取一定量的清钛液(控制过滤后未浓缩的钛液),二氧化钛含量约130~170g/L,三价钛含量约2~5g/L,用浓度为100g/L左石的稀碱液(NaOH),在保持中和温度不超过45℃,井、并有良好的搅拌情况下,缓慢发加入稀钛液中进行中和,碱液加入的速度先快后慢,中和终点时的pH值为2~3,酸度系数0.26~0.30,TiO2浓度50~60g/L,在接近终点时要取样预分析,如达不到上述指标可调整水、钛液和碱的比例,然后用间接蒸汽在l0min内升温至60℃,保温30min进行酸溶熟化,生成蓝色带乳光的胶体晶种溶液,随即急冷至室温备用。    另一种锐钛型晶种的制法是采用水解前的浓钛液,用脱盐水稀释至30g/L,在搅拌下用浓度为100g/L的碱液(NaOH)中和,控制整个中和时间在30min内,先快后慢并保持中和温度在60~65℃,中和终点pH为3.3~3.7, TiO2浓度为18~22g/L,然后急冷至30℃以下备用。该法的特点是中和时的温度位于酸溶温度区间,晶种的外观浑浊不清,TiO2浓度较低。根据胶体化学的一般原理,当降低电解质浓度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增大,而且由于酸度的下降,晶种活性得到提高。但是晶种浓度过稀加量会太多,会降低水解起始时的钛液浓度,因此该法主要适用于水解前要求钛液浓度较高(215~230g/L)的外加晶种水解法,否则就不能保证200g/L的水解起始浓度。[next]    最近有不少工厂采用一种称为“快速晶种”的碱中和锐钛型晶种。它的制法是在搅拌下把净化后的钛液一次性迅速加入80~100g/L的碱液中,保持中和期间的温度在50℃以下,中和终点时的酸度系数在0.42~0.50之间,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温酸溶,但发现正钛酸颗粒已明显胶溶澄清时,保温5min,接着再以2℃/min的速度升至70℃,保温熟化15min后急冷备用。该法的特点是中和终点的酸度系数,不是在中和期间用试纸或酸度计测定,而是事先计算好钛液和碱液的加量1次性加入,因此比较简便、操作时还可以预留一部分脱盐水在急冷时加到晶种中,既可做稀释用水,又可帮助降温。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v——根据需要配制晶种量所需要的钛液体积,L;            v——需要配制的晶种量,L;            c——制备晶种用钛液的TiO2浓度,g/L;           c——晶种浓度(按30g/L计);            v——所用碱液的体积,L;           c钛酸—一制备晶种用钛液的有效酸含量,g/L;           c晶酸——晶种有效酸含量(g/L,以0.48计);           c——已溶解好备用的碱液浓度,g/L;           v′——把碱液稀释至100g/L所需要的水量,L;           v——酸溶后急冷时所需补加的冷却水量,L;           0.815——酸碱中和常数(NNaOH/NH2SO4=40/49);           0.9——经验常数。    这种晶种使用时可以在钛液沸腾时加入。    b.红石型晶种的制备方法    并流晶种:在我国早期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中,曾广泛使用过这种并流晶种。它的制备方法是将计算好的清钛液和稀碱液(Na2CO3、NaOH),采用并流法中和,在整个中和期间保持pH3.8~4.5,然后水洗除去正钛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再用盐酸加热酸溶,使正钛酸转化成溶胶,当溶液变得透明转而浑浊发生乳光时,停止加热急冷后备用。这种晶种的活性较高,也比较稳定,但中和时pH控制很严格,正钛酸水洗时很费时费事,如果硫酸根洗不净,得到的是混晶型晶种,目前已很少采用。    四氯化钛晶种:四氯化钛晶种过去在国外采用的较多,该晶种的活性高,制备方法是先把四氯化钛溶于水中,配制成475g/L的四氯化钛溶液,另将氢氧化钠配制成67g/L的碱液,把计算好的四氯化钛溶液和碱液放入晶种制备罐中(搪瓷罐),在搅拌下进行局部中和,保留一部分过剩的盐酸供酸溶时使用,中和温度保持10℃以下,中和终点控制酸度系数为0.7~0.8(HCl/TiO2),然后在30min内升温至80℃进行酸溶熟化,接着急冷至室温后备用。该法因为四氯化钛的贮存、运输、稀释时很麻烦,一旦泄漏会有大量氯化氢气体溢出污染环境,国内很少采用。    煅烧晶种:煅烧晶种又称二次晶种,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金红石型晶种。前面两种金红石型晶种,属于水解晶种(在水解时加入),现代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中,水解时不需要添加金红石型水解晶种,而是采用普通的锐钛型水解晶种,然后在漂白或盐处理时加入煅烧晶种,因此又称二次晶种。[next]    煅烧晶种的制法大致为将漂白水洗合格后的偏钛酸与碱(NaOH)在高温下煮沸碱溶,两者的比例为NaOH:H2TiO3=2.3:1,偏钛酸的浆液浓度≥300g/L,碱液浓度≥42%,碱溶温度为110~115℃,保沸4h,使偏钛酸生成偏钛酸钠,反应式如下:                                        H2TiO3+2NaOH→Na2TiO3+2H2O    反应物在夹套冷却水的冷却下,于60℃放入水洗罐,主要洗掉游离碱和硫酸根,除去钠离子和硫酸根能提高晶种的活性,偏钛酸钠在水洗时有部分会水解生成正钛酸。    然后用盐酸中和至pH3.5,使所有Na2TiO3生成H4TiO4沉淀下来。    接着把沉淀物再水洗2次,洗去氯根后进行酸溶,酸溶温度110℃,保沸2h后急冷至40℃备用。制得的煅烧晶种浓度60~70g/L,金红石型转化率98%~100%,电镜照片晶种呈良好分散状态的柳叶形颗粒,煅烧晶种的加量一般为2.5%~5%。    用四氯化钛也能制备煅烧晶种,它比用偏钛酸制成的煅烧晶种在煅烧时晶型转化的温度更低,但操作复杂,四氯化钛采购运输比较困难,用偏钛酸为原料,可以直接使用生产中的半成品来制备比较方便。      (4)制备晶种时的注意事项    a.中和操作    硫酸氧钛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要控制加碱的速度和时间,避免中和时温度过高局部发生硫酸氧和正钛酸热水解生成偏钛酸而降低晶种的活性,反应式如下:     但是中和温度也不能过低(低于30℃),过低会影响碱的分散使反应不均匀,甚至局部发生过中和而降低产品质量。因为当中和过量时,钛液中的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污染产品,反应式如下:                                                   FeSO4+2NaOH→Fe(OH)2↓+Na2SO4
    因此中和终点时的pH一般不超过4,相反如果中和度不足,会使生成的晶种中晶核数量减少,会在水解时由于结晶中心数量不足造成水解率降低,水解颗粒细而难水洗。    中和终点时的pH高低直接影响酸溶时的温度和时间,当中和pH值低时,正钛酸的沉淀在酸性介质中完成,部分TiO22+呈游离状态吸附在沉淀物的表面,带有正电荷,酸溶时消耗的盐酸也少,晶种稳定性好。如果中和时pH过高,沉淀物在中性(pH=7)条件下完成,其颗粒不带电,TiO22+离子会与OH-离子结合,使溶液中不存在TiO22+,晶种稳定性低、活性差,酸溶时消耗的盐酸也多。    大多数的情况下,中和时都是采用把碱加到钛液中的方式,因为当钛液做为分散相时,可以避免钛液中的铁进入晶格中。中和时的搅拌速度也很重要,一般控制在60r/min左右,过于激烈的搅拌会降低晶种的稳定性。[next]    b.酸溶操作    中和所生成的正钛酸沉淀是无定型的分散体,只有经过酸溶才能生成锐钛型或金红石型晶种。未酸溶的正钛酸有被钛液中的游离酸溶解的倾向,而且存放时间过长有改变其结构的危险,通过加热酸溶熟化使胶粒微晶化,生成不溶于稀酸的胶体颗粒,并不能用普通的过滤方法使它分离,此胶体溶液带有轻微的乳光而不发生沉淀,操作时可以从乳光的出现来判断酸溶的终点。    酸溶的温度与酸溶的时间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一般温度高、时间短;温度低则时间长。由于晶种的热稳定性比钛液还要差,故酸溶时的温度不能高,时间也不能长,过高的温度和过长的时间都会引起晶种的水解而降低活性。    酸溶后的急冷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此温度下的胶体二氧化钛含量最高,同时也极不稳定,必须迅速冷却后才能保证它的活性和稳定性。    当用一价阴离子的强酸(HCl、HNO3、HF等)来酸溶时,水合二氧化钛吸附一价阴离子,因一价阴离子的半径较小,不会阻碍锐钛型的微晶向金红石晶型转化,所以制得的是金红石型晶种。而二价以上的阴离子(SO42-、PO43-等)会阻碍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化,在制备锐钛型晶种时,酸溶时使用的酸是钛液中的有效酸(H2SO4),因此制得的晶种是锐钛型。    C.成品晶种的浓度    许多研究资料都证明晶种中胶体二氧化钛含量的多少是晶种活性高低的主要标志,但是晶种中胶体二氧化钛含量越高越不稳定,试验证明当晶种二氧化钛浓度为84.8g/L时,存放72h即发生浑浊,当晶种浓度稀释1倍(42.4g/L)后,放置148h后才产生浑浊。但是晶种浓度太低会冲淡水解钛液的浓度,一般金红石型晶种的TiO2浓度偏高,可以使水解时水合二氧化钛的粒子较细,对产品的消色力、遮盖力等有好处,而锐钛型晶种因为它本身的结晶中心较细,故不必再提高它的浓度。并流法晶种之所以稳定性好,是因为它的正钛酸在酸溶前要经过洗涤,正钛酸的纯度比较高所以稳定性好。    晶种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晶种的活性、稳定性和胶粒的均匀程度,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分析方法。有人用电位滴定法来测定聚合离子的多少和聚合度的高低来表示溶液中活性二氧化钛含量的高低;有人认为晶种在水解时的结晶中心靠羟桥(OH-)和氧桥(O2-)来诱导水解,因此可以用测定羟络基的含量或羟络基团和氧络基团的比值[(OH-)/(TiO22+)]来表示晶种的活性高低,但是以上方法在工业生产中都未正式采纳,唯一确保晶种质量的办法,就是按工艺要求认真一丝不苟地操作。    d.晶种的贮存    一次晶种(水解晶种)稳定性都不太好,一般只能存放24h,所以工厂操作时都是现配现用,最好1次用完,也不允许用不完剩余的部分与下一批晶种混在一起用,而二次晶种(煅烧晶种)稳定性较好,可以长期存放不变质。
标签: 水解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