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脱离点(Ai)和落回点(Bi)的轨迹[next] 2.最大脱离角和最小球层半径 由上图显然可知,愈近磨机中心的球层,它的脱离点轨迹和落回点轨迹愈靠拢,到了磨机中心O处即汇于一点。从现象上看,愈靠近磨机中心的球层,它的圆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相互干扰愈历害,以致二者几乎不可分。因此,最内球层的半径R2必有一极限值,小于它,球层即无明显的圆运动和抛物运动。这个极限值叫做最小球层半径(R最小 ),可将它导出如下。 当时,XB有极限值。于是,
解此方程式,得到两个a值分别为 和 。从β角与a角的关系看,当a=26°44′时,β=-9°48′,即落回点在OX轴的上方及OY的右边。当a=73°44′时,β=131°12′,落回点在OX轴的下方及OY轴的左边。从
[next]
这两个公式指出:最外层球的脱离角仅与转速率有关,而最内层球的脱离角,即与转速率又与装球率(用K标志)有关。
根据上面讲的情况可知,为了保证最内层球也能处于抛落状态(即所有球层都是抛落的),装球率与转速率必有一确定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又必有临界点,过了这种临界点,磨机的转速不足以使晕内层球作抛落,钢球于是处于泻落状态。这里将用计算结果绘制的曲线表示如下图。图中表明了装球率、转速率和球层半径的关系,也表明了由这种关系所确定的泻落和抛落的界限。
图2 K、ф和φ的关系及抛物落状况的界限图3 磨机内的各区域和球荷切面积[next] 4.磨机内的各区域与球荷切面积 (1)磨机内钢球分布的区域和各区域的磨矿作用 在详细地分析磨机内钢球的运动规律之后,就可以把钢球分布的几何形状较为准确的画出,如图3。从图中明显地看出,磨机内部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 ①钢球作圆运动区—图中画实影线的部分,钢球都作圆运动,矿石被钳在钢球之间受磨剥作用。 ②钢球作抛物落下区—图中画虚影线的部分,表明钢示纷纷下落的区域。在钢球下落的过程中,没有磨着矿石,直至落到用落回点轨迹BB2表示的底脚时,钢球才对矿石起冲击作用。 ③肾形区—靠近磨机中心部分,钢球的圆运动和抛物线运动已难明显地分辨。在末画影线形状如肾的区域中,钢球仅作蠕动,磨矿作用很微弱。当装球较多而转速又不足以使它们活跃地运动时,肾形区就较大,磨椸效果也较差。 ④空白区—在抛物落下区之外的月牙形部分,为钢球未到之处,当然没有磨矿作用。转速不足时,钢球抛落不远,空白区就较大。转速过高,钢球抛得远,空白区虽然小,但钢球直接打衬板会造成严重磨损,磨矿效果也差。 磨机内的分区不仅如此明显,而且能定量地计算出它们的范围,下面讲的球荷切面积可作说明。
(2)球荷的切面积磨机转动时,其中有球的空间,一部分分布着作圆运动的球,另一部分分布着作抛物线落下的球,取与磨机长轴垂直的切面来看,全部运动关的球所占的面积为Ω,而作圆运动部分的球所占的面积为Ω1,作抛物线运动的球所占的面积为Ω2,则Ω=Ω1+Ω2 ( 7 ) 在动态下的装球率为[next] 任取一层球,它的球层半径为Rc,脱离角为aC,落下角为βC,此球层所对的圆心角为фC,由图3可以看出, 在R2与R1范围内积分上式,得到 在Ω及Ω1求出之后,Ω2也就可以算出。例如,某磨矿机的内半径为R,转速率为76%,适宜的装球率为40%,求它的球荷切面积Ω,Ω1,Ω2。根据公式2-26,Ω=0.4πR2。如果取位居中间的那层球来计算, 。最内层球能作抛物落下的极限条件,由公式(10)可知为
显然可知,装球太少,Ω就很小,磨机内起磨矿作用的部分不多。装球尽管适宜,但转速过低,几乎没有Ω2,成为泻落状态,磨剥作用比冲击作用占优势。只有装球率和转速率都适合,才能保证发生抛落状态,并有较大的Ω2,使冲击作用较为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