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烧结过程中由于物料的熔融然后结晶与凝固形成了新的床层结构-改变了原来的料粒直径、形状系数及料层的体积收缩率。这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固相物料的熔融温度(或熔体的凝固温度)以及烧结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图6绘出沿烧结料层高度的料层结构参数的变化。
在混合料层,干燥层和烧结矿层,床层结构均不变化。混合料层和干燥层比表面积大而孔隙率小,故传热效率高,升温快,但透气性不好。烧结矿层比表面积小而孔隙率大,故透气性好,但传热效率低,冷却速度不快。床层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燃烧和熔融固结层。燃烧层开始阶段由于物料尚未软熔收缩,燃烧颗粒变小使孔隙率稍有增长,随着软熔发生,孔隙率下降,软熔程度愈高,由于收缩率愈大而导致s下降愈多。到固结层,则由于形状系数的减小而使得孔隙率迅速上升。比表面积的变化主要在燃烧熔融阶段,由于颗粒变大,As迅速变小。固结层As几乎保持不变。
(四)料层的阻力损失
早年L.k.拉姆辛(Ramsin)对散料的阻力损失提出以下公式:
Δp=AhWn (5)
式中 Δp———散料层的阻力损失;
A,n———决定于料粒形状尺寸的系数;
h———料层高度;
W———通过料层的气流速度。
由于A,n根据料粒形状及颗粒尺寸而变化,而料粒表面积及空气流速对A,n系数有很大的影响,实测压损与计算值相差很大,因此该公式用于烧结是有困难的。后来E.W.沃伊斯(Voice)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另外一个方程式[2]:
式中 P———料层的透气性指数;
Q———通过料层的风量,米3/分;
A———炉箅面积,米2;
h———料层高度,毫米;
Δp———料层阻力,毫米水柱;
m,n———系数。[next]
料层透气性指数是指在单位压力梯度下,单位面积上通过的气体流量。因此它是表示料层透气性的一个指标。其计量单位,英国采用英制叫BPU,日本采用公制(6式的注释单位)叫JPU.
式中的m,n可以通过试验来决定。
1)若Δp及P不变,改变风量即可得出相应的Δp值,取其对数值绘于图7(a)中,其斜率等于m:
lgQ=lgK+mlgΔp
从图可知,在该试验条件下m=0.6
2)若Δp及P不变,改变料层高度h,则可得h与Q的关系,取其对数值绘于图7(b);其斜率等于n:
lgQ=lgK-nlgh
在该试验条件下,n=0.62
由以上两组试验可以得到:
实际上n与烧结料的粒度大小及烧结过程有密切关系。
粒度 10~0mm n=0.55
6~0mm n=0.6
3~0mm n=0.95
烧结过程 点火前 n=0.6
点火瞬时 n=0.65
烧结时 n=0.6
烧结后 n=0.55[next]
根据最近研究,烧结物料的粒度组成及作业制度对m,n系数有不同的影响。图8示出物料的粒度组成对m、n的影响。只有当物料粒度组成均一时,m、n值相差较小。图9是上述研究的综合结果。
只有当料层孔隙度大时,料层高度及抽风负压低时,m、n两值较接近。所以沃伊期公式中m=n=0.6是有条件的。应用此公式进行定量分析时要加以注意。
沃伊斯公式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基本反应出烧结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相互关系。其主要缺点是没有示出透气性指数的内容,看不出影响透气性的因素何在。
D.W.密切尔(MitchelI)从控制散料层气流的最基本因素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卡曼(Carman)阻力因素Ф及雷诺数Re的经验公式来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