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必须采用精料”,这是中外炼铁人员反复认识的共同结论,它是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是炼铁生产技术中一切工作的基础。苏联高炉工作者认为在一定装备条件下,高炉生产百分之七十在原料,百分之三十靠操作。六十年代以来,日本、欧洲在沿海、沿江建设许多大型高炉,大都使用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优质富矿,原料准备和烧结技术逐步发展,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他们的高炉指标一直是先进的。我国宝钢高炉的原料准备工作就是根据国外技术经验进行的.1985年9月宝钢1号高炉投产,一年以后高炉利用系数和燃料比即达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高炉利用系数2.077t/(m3•d),综合燃料比494kg,入炉焦比440kg.
首钢高炉1978年以来生产指标稳居全国大型高炉之首.1976年以前迁安精矿粉品位在60~63%之间,1977年后不到3年,精矿品位上升到68.5%并保持至今,为高炉指标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7年精矿品位68.42%,烧结矿品位58.30%,高炉利用系数2.185t/(m3•d),综合焦比499.2kg,入炉焦比397.8kg,炼铁渣量362.kg.本钢、唐钢高炉生产指标也是国内先进的,这和他们的原料条件都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高炉提出精料方针已经30年了.30年来在高炉精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精料方针是多方面的,对铁料、熔剂、燃料等物料的要求,品位高、杂质少、粒度均匀,成分稳定、强度好、还原性能及其它冶金性能好。目前我国的精料水平仍不能满足高炉日益强化和大型化的需要,和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例如我国入炉矿石的品位比国外低3%,烧结矿FeO约高5%,成分和粒度均匀性、稳定性差距更大,球团发展缓慢,焦炭灰分比国外高2%,强度也满足不了要求等等,因此在高炉精料方面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处理铁矿石包括难选矿石在内,全世界所采取的重要技术方向就是提高精矿质量,以期做到炼铁生产降低焦炭消耗,节省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此目的所采取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提高矿石的精选深度,改善冶炼前矿石的质量。通常提高矿石质量所带来的冶炼费用的节省,能够补偿为提高矿石质量所耗费的费用。
1977年以前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磁铁精矿品位一直徘徊在60~63%之间,1978年以后由于细筛再磨新工艺的实现,我国磁铁精矿品位有很大提高.1986年我国重点选矿厂精矿产量中品位大于65%的占48.25%;地方骨干选矿厂精矿产量中品位大于65%的占53.7%.
我国赤铁矿和多金属矿精矿品位还不高,1986年分别为58.80%和56.21%,1987年分别为59.06%年和56.31%.
我国矿石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矿石类型复杂, 矿石种类及其组分和伴生有益、有害元素多,矿石构造、结构、嵌布粒度差异较大,大部分矿石需经选矿处理.1986年我国生产原矿石中需选矿处理的占82%,可直接入炉的仅占18%,可见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和选矿工艺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
近十年来,我国铁矿选矿精选技术有很大发展,有一部分选矿厂的生产指标赶上或达到世界水平。因此,总结这十几年来我国选矿厂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矿石精选技术的进展,及如何依据各自的矿石特点确定合理选矿深度,是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
现代钢铁联合企业是一系列多工序的配合,高炉冶炼是采、选、烧、焦、冶、运等各工序生产指标的综合反映,选矿是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本章从矿石精选对相关工序的影响入手,分析矿石精选的投入与产出,进一步探讨矿石精选的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