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的理论基础---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332

    浸出是在固液界面进行的多相化学反应过程,与在固气界面进行的焙烧过程相似,大致包括扩散→吸附→化学反应→解吸→扩散等五个步骤。
    由于固液多相反应动力学涉及的面相当广泛,在讨论非催化的一般多相反应动力学时,由于相界面的吸附速度相当快,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扩散和化学反应两个反应步骤。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固体表面上紧附着一层液体,称为能斯特附面层,层内的传质过程仅靠扩散来进行,此时浸出剂由溶液本体向矿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可用菲克定律表示:

    式中  VD———单位时间溶剂向矿粒表面迁移而引起的浓度降低,称为扩散速度,mol/s;
          c———溶液中浸出剂的浓度,mol/mL;
          cs———矿粒表面上浸出剂的浓度,mol/mL;
          A———溶液与矿粒接触的相界面积,cm2;
          δ———扩散层厚度,cm;
          D———扩散系数,cm2/s;
          KD———扩散速度常数,
    矿粒表面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按质量作用定律可表示为:

    式中  VK———单位时间内由于在矿粒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试剂浓度降低,称为化学反
                 应速度,mol/s;
          KK———化学反应速度常数,cm/s;
          n———反应级数,一般n=1;
          A、cs———分别为相界面积和矿粒表面的试剂浓度。
    浸出一定时间后达平衡,在稳定态下两种速度相等:

    从上式可知(1)当KK<<KD时,V=KKAc,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过程在动力学区进行;
    (2)当KK>>KD时,υ=KDAc,浸出过程扩散控制,过程在扩散区进行;
    (3)当KK≈KD时,上式不能简化,过程在混合区或过渡区进行.[next]
    按活化络合理论,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遵循阿累尼乌斯方程:

    因此,反应速度常数的对数与1/T呈直线关系(下图).因E为正值,故斜率A为负值。从图中曲线可知,低温时斜率大,E值大,故反应处于动力学区;高温时斜率小,E值小,反应处于扩教区,这是普遍的规律。一般认为扩散活化能小于13千焦/摩,而化学反应活化能高达42千焦/摩。因此,可用活化能值和温度系数(温度增高10度所对应的速度常数增大的比值)来判断速度控制步骤。知道浸出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即可利用其特点来提高反应速度,强化浸出过程,如过程受化学反应步骤控制时,温度系数大,提高浸出温度对提高浸出速度很有效,当过程受扩散控制时,温度系数小,提高温度的效果较小,但提高搅拌速度和磨矿细度可有效地提高浸出速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浸出速度的主要参数为浸出温度、磨矿细度、试剂浓度、搅拌强度、矿浆液固比和浸出时间等,在一定范围内,目的组分的浸出率皆随上列各值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适宜值。由于浸出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浸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一般均由试验决定。

标签: 浸出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