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法提金工艺(二)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500

    4.两段氰化-吸附工艺
    不久前,氰化-吸附工厂主要处理以含为主的矿石,一道回收矿石中的与金。近年来,也开始用此法处理含银高的矿石,在处理时使用一段氰化吸附法,银的回收率不高,造成大量损失。为此试用两段氰化-吸附法。
    银在帆化时虽也和金一样生成银氰络合物[Ag(CN)2]-,但在通常条件下,能生成Ag(CN)2-的主要是金银矿、自然银。其他银矿物,特别是硫化银矿物就难以生成Ag(CN)2-了。在氛化液中,硫化银的溶解反应是:
                      Ag2S+4NaCN=====2NaAg(CN)2+Na2S
    式中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溶液中氰化物和可溶硫化物的数量比。当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硫化钠在矿浆中不断积累直至逐步建立平衡后,银的溶解反应就会停止。为使反应向右进行到底,就必须提高矿浆中的氰化物浓度并强化矿浆充气。这时的硫化钠在氧的存在下会首先氧化为硫代硫酸钠,然后再氧化成硫酸钠:
                      2Na2S+2O2+H2O→Na2S2O3+2NaOH
                      Na2S2O3+2NaOH+2O2→2Na2SO4+H2O
    所以,在有氧存在的高浓度氰化物溶液中,硫化银分解的总反应式为:
                    Ag2S+4NaCN+2O2→2NaAg(CN)2+Na2SO4
    由上可知,要使硫化银在氰化矿浆中有效地分解,矿浆中必须含有高浓度的氰化物和氧。
    前苏联某金一银矿床矿石的金、银氰化动力学曲线如图5。从图中可看出:①氰化物浓度在0.1%~0.4%时,金、银的溶解速度和溶解率最大;②在上述氰化物浓度下,经12h氰化金便几乎完全溶解;而银即使经42h,溶解率也只接近80%;③在氰化开始的2~3h内,银的溶解率几乎达50%。开始时银的溶解速度快,其原因是矿石中的金、银矿首先被溶解所致;④银达到最大溶解率所需的时间比金长4倍,这是由于矿石中硫化银矿物溶解慢的缘故。所以,氰化物浓度高和氰化时间长,是含硫化银矿石氰化作业的主要特点。[next]

    通过对树脂吸附银的动力学研究认为。当溶液为只含银和少量CN-的纯氰化物液时,树脂会强烈地吸附银。如溶液中除银络阴离子外还含金络阴离子时,则树脂先为银所饱和,后为金所饱和。这是由于吸附过程中树脂被银和金饱和之后,就出现已被树脂吸附的银络阴离子被金络阴离子取代的现象。在金、银和杂质金属络阴离子共存的溶液中,AM-2Б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阴离子的互相取次序按如下的吸附选择次序排列:[Au(CN)2]->[Zn(CN)4]2->[Ni(CN)4]2->[Ag(CN)3]2->[Cu(CN)4]3->[Fe(CN)6]4-。这表明:当树脂饱和后,后面的阴离子就会被前面的阴离子从树脂中取代出来。这就是采用AM-2Б阴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吸附回收金、银的两段氰化-吸附工艺原理之所在。
    两段氰化一吸附回收矿石中金、银的工艺流程(图6)在第一段吸附回收金,第二段吸附回收银。即原矿矿浆在含质量分数为0.1%~0.15%的NaCN和0.2%~0.3%的CaO的条件下氰化12h,此过程中金几乎完全溶解,银约50%(主要是金银矿中的银)被溶解。[next]

    将此矿浆送第一段吸附,树脂加入最后一只帕丘卡吸附槽后(此槽中的树脂吸附金、银各半或银更多),经2~3级吸附,树脂就为银所饱和。但当树脂与矿浆逆向运动到以后的各吸附槽中,树脂吸附的银逐渐被金离子取代而富含金。金在第一段吸附的吸附回收率达98%~99%。经第一段吸附后,提高矿浆中的氰化物浓度(保持在0.15%或以上)再次进行氰化,使硫化银分解。二次氰化后的矿浆送第二段吸附,主要从矿浆中吸附回收银,同时回收残留和再溶解的金。故第二段树脂吸附的银多、金少。
    作者还曾研究过吸附过程银氰络离子的存在形态。证明树脂吸附有多电荷的银氰络离子[Ag(CN)3]2-、[Ag(CN)4]3-。已经查明,当银络阴离子被树脂吸附后,因树脂中吸附有CN-离子而会生成多电荷银氰络离子,影响所吸附的银量,因一个多电荷的络阴离子要占据树脂中几个活性基团。这也是AM-2Б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这种条件下吸附银的交换容量和选择性都相当低的原因。

标签: 金工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