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该厂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1958年建成投产,生产规模为6000t/d。
(1)矿石性质:矿石为残坡积砂锡矿。金属矿物有锡石、褐铁矿、赤铁矿、钛铁矿、白铅矿及少量锆英石、锰结核、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电气石、石英、长石、云母、高岭土等。原矿品位锡0.1~0.4%、铁12~15%、二氧化硅25%左右。矿石密度2.7t/m3,松散密度1.6t/m3。
矿石中的锡大部分以锡石存在;少量为酸溶锡,占全锡的10%左右。锡石结晶粒度细,主要集中在0.3~ 0.01mm粒级之间,约占总金属量的80%。0.3~0.15mm粒级才有单体锡石出现。大于0.074mm粒级含锡量占17%,小于0.019mm粒级含锡量为30%。锡、铁致密共生,大于0.074mm粒级中锡、铁结合体含锡高达50%以上。
原矿系水采水运,矿浆浓度为20~25%,含泥(小于0.074)达80%,其中小于0.1mm粒级的矿泥高达62~ 65%,矿泥粘附力强,与锡石结成大小不等的泥团,很难碎散,其极细部分呈胶质状随水飘浮。
(2)工艺流程:可分为原矿准备(包括洗矿、分级、脱泥)、砂矿选别和泥矿选别三大作业系统。
1)原矿准备系统:包括水力洗矿床、隔粗、除草、隔渣、贮矿、冲放矿、分级脱泥及一段磨矿等作业。原矿经准备系统分级脱泥,直接丢除小于0.01mm的矿泥,减少入选量50%,使入选矿石品位富集1.7倍左右。工艺流程见上图:
2)砂矿选系统:砂矿和泥矿原以0.074mm为界,后因刻槽摇床的使用,砂、泥分界粒度降为0.037mm。砂矿采用三段磨矿、三段选别,次精矿集中磨选,溢流集中单独处理的流程。产品为合格精矿和富中矿。进入砂矿选别系统的金属量占原矿的60~70%,其作业回收率稳定在70~75%之间,约占全厂总回收率的80%。工艺流程见下图:[next]
3)泥矿选别系统:原矿准备及砂矿选别系统分出的0.01mm~0.037mm矿泥给入泥矿选别系统,经离心选矿机、皮带溜槽、刻槽摇床选别后产出精矿、富中矿。泥矿系统的矿量占原矿量的23%,金属量占原矿的25%,其作业回收率为45~50%。其粒级回收率:0.019~0.037mm为60%,0.01~0.019mm为20%。
该厂泥矿流程中大量采用旋流器。旋流器依地形自压给矿,具有压力稳定、分级效率高、电耗少、经营费低等优点,因而在提高矿泥回收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原泥矿选别设备为五联五层自动溜槽,投产初期效果尚好,但长期运转后,因矿石含粘土,矿泥易粘结于床面,回收率下降,1966年被离心选矿机及皮带溜槽所代替。[next]
泥矿选别工艺流程见下图:
[next]
选矿工艺指标、单位消耗指标及主要设备分别见下表:
工艺指标 | |||
项目 | 单位 | 1978年~1984年 | 备注 |
原矿品位 锡 | % | 0.129~0.188 |
|
精矿品位 锡 | % | 45.62~50.62 |
|
铅 | % | 2.73~7.03 |
|
富中矿品位 锡 | % | 3.22~3.63 |
|
铅 | % | 1.86~2.67 | 1982年~1984年指标 |
锡回收率 | % | 59.76~66.04 | 1982年~1983年指标 |
其中:合格精矿 | % | 52.14~54.66 |
|
富中矿 | % | 7.30~12.54 |
|
尾矿品位 | % | 0.053~0.070 |
|
单位消耗指标(按原矿计) | |||||
名称 | 钢棒 | 钢球 | 衬板 | 水 | 电 |
单位 | kg/t | kg/t | kg/t | m3/t | kW·h/t |
数量 | 0.034~0.0636 | 0.0389~0.0549 | 0.0146~0.027 | 8.01~10.48 | 5.76~7.14 |
主要设备 | ||||
序号 | 设备名称及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Ф1500×2400棒磨机 | 台 | 4 | 云锡制造 |
2 | Ф1500×2400球磨机 | 台 | 2 | 同上 |
3 | Ф600×1000棒磨机 | 台 | 1 | 同上 |
4 | 1500×3000惯性振动筛 | 台 | 10 |
|
5 | 云锡粗砂摇床 | 台 | 27 |
|
6 | 云锡细砂摇床 | 台 | 71 |
|
7 | 云锡刻槽摇床 | 台 | 66 |
|
8 | Ф800×600卧式离心选矿机 | 台 | 104 |
|
9 | 1000×3000皮带溜槽 | 台 | 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