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是块宝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特别是钨矿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且钨资源赋存状态好、品质高,使赣州早就享有“世界钨都”的美称。
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具有近百年的钨开采史。1907年,德国传教士邬利亨在大余县传教时,开始发现西华山有钨矿;到1914年,大余县荡坪、洪水寨、漂塘、下垄,崇义县扬眉寺,全南县大吉山,定南县岿美山,上犹县中稍等地也相继发现有钨矿,并开始民采,由此揭开了赣州钨矿也是中国钨矿的开采历史。1931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到于都县铁山垅、盘古山动员和组织民工从事钨砂生产,在赣南成立了“中华钨砂公司”,并兼任总经理,几年间,共生产钨砂7890多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造了620多万元的财富,换回大量的药品、食盐和武器,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赣州钨业发展出现一片曙光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时,国家对赣州的钨矿生产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将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画眉坳等民窿全部收回国营。一方面加大对矿山的建设,在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西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岿美山钨矿被列入其中;之后,国家又先后在赣州建设了盘古山、铁山垅、下垄、漂塘、荡坪、画眉坳等一批机械化矿山,以及相配套的上犹江水电站、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赣州有色冶金化工厂、赣州钴钨冶炼厂等企业,主要从事钨的采选、冶炼和机械设备修造、火工材料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还在赣州设立了江西冶金学院(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开展相关的教育和科研,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成立了908、909地质勘探大队、赣州有色冶金勘察二队和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等一批矿产资源勘探、设计和规划单位,由此形成了包括矿山开采、冶炼加工、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科研教育等部门构成的较完整的钨产业体系。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战略高度支持钨产业的发展,为赣州钨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及赣州钨业的辉煌,业内人士会告诉你,应是从建国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段时期。这一时期,赣州钨业逐步建成了9大统配矿山、16个地方国营矿山及20多个集体坑口,形成了国家、地方国营和集体三级结合的矿业结构。这一时期,赣州钨业在钨矿开采技术上实现了机械化和规模化,钨精矿年生产量达1.5万吨左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钨原料产地。期间,国家投资建设了钴冶炼厂、赣州精选厂,填补了赣州钨冶炼的空白,当时其钨化合物的冶炼能力为500吨/年。
但是,这时危机也在我市乃至全国潜伏并蔓延开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赣州钨钼材料厂投产,开创了赣州钨的加工。这期间,地方国营矿山加大投入,发展势头较快,一批地方矿产品加工厂建成投产。但初级冶炼加工产能过大,刺激着钨矿的滥采乱挖,加快了钨资源的消耗速度,严重影响我市钨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市由于受当时政策导向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山、乱采滥挖、破坏和浪费钨矿资源的局面,导致钨精矿供大于求、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处于严重的管理失控状况。这不仅缩短了矿山正常开采年限,导致近10年来民工非法进入国有钨矿山乱挖滥采,破坏了矿山生产,而且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多头出口、廉价竞销的结果只能是让外商坐收渔利。这种拼资源、贱卖资源、浪费资源的做法,加剧了矿山资源危机,使钨矿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又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钨精矿价格大大低于开采成本,我市钨矿山企业一片萧条,新建的钨冶炼企业也陷入困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开始并购重组,我市一些经营困难、濒临倒闭的地方国有小钨矿和小冶炼厂,方才有了新的生机。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钨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一批钨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开创了全市钨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