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选基本原理(二)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390
    由此可以说明,在干涉沉降条件下可以分选宽级别的事实。虽然它比前述学说前进了一步,但由于θ1和θ2值难以确定以及n值也是变量等原因,要作可靠的计算仍很困难。不过这一学说却说明了随着粒群容积浓度的增大,按密度分层的效果会好转。
    动力学分层体系学说表明了在有流体动力参与松散的条件下,粒度总是对按密度分层是一个限制性因素。由此可知,以沉降为主要形式的分选过程,包括介质与颗粒作相对运动时的分层,预先分级总要比不分级为好,对于细粒级属损失也可由其沉降速度低而得到说明。
    但是这类学说并未反映出在没有垂向流体动力作用时的分层原因。亦未揭露出矿物密度对按密度分层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并不能视为分层的普遍原理。
    2.分层的静力学体系学说
    这类学说不再考虑流体的动力作用,也无视个别颗粒的行为,而是将床层视作一个整体,从某种内在的静力因素中探讨分层的原因。
    A  按矿物悬浮体密度差分层的学说
    这一学说最早由A.A.赫尔斯特(Hirst,1937)和R.T.汗库克(Hancock)提出,他们将混杂的床层视作由局部重矿物悬浮体和局部轻矿物悬浮体构成。在重力作用下,悬浮体存在着静力不平衡,就像油与水混合在一起那样,最终导致按密度分层。如图2所示。

局部轻矿物和重矿物悬浮体的密度分别是:


    利亚申柯以他的少量悬浮试验认为上述关系是正确的,但后人经过大量的试验检验,除了看到正、反分层的变化外,发现计算的临介(混杂)状态上升水流速度值总是比理论值为小。
    这一学说实际上是无法用悬浮试验验证的。因为只要有流体动力存在,便破坏了静态分层条件。只有当悬浮体浓度很高,悬浮粒群的流体动力很小时,才接近静态分层条件。这一学说有它正确的成分,但根据却是想像的。
    B 按重介质作用原理分层


标签: 基本原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