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选基本原理(一)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638

    (一)概述
    重选的实质概括起来就是松散一分层一分离过程。置于分选设备内的散体矿石层(称作床层),在流体浮力、动力或其他机械力的推动下松散,目的是使不同密度( 或粒度)颗粒发生分层转移,就重选来说就是要达到按密度分层。故流体的松散作用必须服从粒群分层这一要求。这就是重选与其他两相流工程相区别之处。流体的松散方式不同,分层结果亦受影响。重选理论所研究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探讨松散与分层的关系。分层后的矿石层在机械作用下分别排出,即实现了分选。故可认为松散是条件,分层是目的,而分离则是结果。前述各种重选工艺方法即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手段。它们的工作受这样一些基本原理支配:
    (1)颗粒及颗粒群的沉降理论;
    (2)颗粒群按密度分层的理论;
    (3)颗粒群在斜面流中的分选理论。
    此外还有在回转流中的分选,尽管介质的运动方式不同,但除了重力与离心力的差别外,基本的作用规律仍是相同的。
    有关粒群按密度分层理论,最早是从跳汰过程入手研究的。曾提出了不少的跳汰分层学说,后来又出现一些专门的在垂直流中分层的理论。
    斜面流选矿最早是在厚水层中处理较粗粒矿石,分选的根据是颗粒沿槽运动的速度差。40年代以后斜面流选矿向流膜选矿方向发展,主要用来分选细粒和微细粒级矿石。流态有层流和紊流之分。一贯认为紊流脉动速度是松散床层基本作用力的观点,在层流条件下即难以作出解释。1954年R.A.拜格诺(Bagnold)提出的层间剪切斥力学说,补充了这一理论上的空白。但同分层理论一样,斜面流选矿要依靠现有理论做出可靠的计算仍是困难的。
    尽管重选理论到今天仍未达到完善地步,但和许多工艺学科一样,它已可为生产提供基本的指导,并可作为数理统计和相似与模拟研究的基础。
    (二)粒群按密度分层理论
    矿粒群按密度分层是重选的核心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因而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将各种学说立论观点加以分类,不外出自两种思想体系:一种就是在介质动力作用下,依据颗粒自身的运动速度差或距离差发生分层,可算是动力学体系学说;另一种则是以床层整体内在的不平衡因素作为分层根据,可算是静力学体系学说。这两类学说虽然在数理关系上尚未取得统一,但在物理概念上面可将它们联系起来,取得分层过程的连贯性认识。[next]
    1.分层的动力学体系学说
    A 按颗粒自由沉降速度差分层学说
    这一学说最早由雷廷智提出,他认为在垂直流中,床层的分层是按轻、重矿物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差发生。在紊流绕流即牛顿阻力条件下,球形颗粒的沉降末速为。

    关系后,并予以延伸,绘出了不同密度颗粒在同一介质中沉降时,沉降速度随粒度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要使两种密度不同的混合粒群在沉降(或与介员相对运动)中达到按密度分层,必须使给料中最大颗粒与最小颗粒的粒度比小于等降颗粒的粒度比,即等降比。这便是该学说给出的结论。

[next]

    牛顿阻力条件下的等降比:

    公式(3)适用于雷诺数Re=103~105范围内,公式(5)用在Re<1条件下(相当于球形石英颗粒在水中沉降妁粒度各为3~57毫米和<0.1毫米)。在阻力过渡段,等降比式中的指数随Re减小而减小,介于1~1/2等降比的减小表明对微细粒级的分选变得困难了。
    雷廷智的学说在19世纪末欧洲大陆上曾有广泛的影响。它要求矿石()在入选前作严格地筛分分级,因而导致了生产流程复杂化。但在英国则基于经验对煤采取宽级别入选,照样取得了良好结果。
    B 按颗粒的干涉沉降速度差分层学说
    为了解释矿石可按宽级别(给料上下限粒度比值大于自由沉降等降比)入选问题,R.H.门罗(Monroe 1888)提出了按干涉沉降速度差分层的学说。颗粒的干涉沉降速度为:[next]

标签: 基本原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