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堆浸采用碱性氰化钠溶液作溶浸液,浸出矿石多为酸性不强的岩石。如果岩石的酸性较强,则要洗矿预处理,直至洗涤流出的洗涤水的pH≥9时,方能进行氰化钠浸出。因此,它的结垢情况要分为两个阶段来讨论,一是矿堆洗涤阶段,二是浸出阶段。如采用石灰造粒堆浸和预氰化(造粒时加入氰化钠溶液),则不再进行矿堆的洗涤。
酸性较强的矿石,在矿堆洗涤阶段的结垢很值得注意,尽管矿堆的洗涤水不进入后处理系统,不会引起炭吸附系统的设备和管道结垢,但如处理不当,则会使矿石堆表面,矿堆内部、喷淋系统严重结垢,喷头的磨损也是在这阶段最为严重,矿堆表面的白色覆盖层基本上也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金矿堆浸浸出液中的组分除金外,主要有下列物质:
一、腐殖酸盐
由于堆浸矿石多系氧化矿,靠近地表,风化矿石中含有机物,尤以胡敏酸一类的腐殖酸含量较高,这类物质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形成腐殖酸盐,可被活性炭或树脂吸附;在酸性条件下,腐殖酸盐会形成大分子量的腐殖酸沉淀,沉积于吸附剂的孔隙内,致使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减少,吸附容量下降,也常常使吸附-解吸设备及管件结垢。
二、碳酸盐化合物
它是金矿堆浸中结垢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水溶液中存在着复杂的碳酸和重碳酸化合物的平衡,一般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CO2+H2O H2CO3
H2CO3 H++HCO3-
HCO3- H++CO32-
上述三个反应式可综合为
CO2+H2O (H2CO3) H++HCO3- 2H++CO32-
由于一个CO2只能生成一个H2CO3,一个H2CO3只能电离出一个HCO3-,而一个HCO3-又只能电离出一个CO32-,因此在一个体系中,不论CO2,HCO3-,CO32-的浓度如何变化,三者浓度的总和却恒等于一个常数C,或者说
=1 (A)
又因为
=K1 (B)
=K2 (C)
若以(A)式中的三个分数作因变量,[H+]作自变量,解三个方程式,即可求出一个体系中,不同[H+](或pH)时的CO2,HCO3-和CO32-的含量。25℃时的K1(4.45×10-7)和K2(4.96×10-11)为已知数,用三个分数作纵坐标,pH值为横坐标作图,得到如图1所示的25℃时水溶液中碳酸化合物与pH值的关系。
图1 碳酸的电离与pH值的关系(25℃)
由图1可以看出:当pH<4.4时,溶液中只有CO2,当pH>8.35时,水溶液中没有CO2存在;pH值在4.4~12.0时,重碳酸根离子HCO3-才能存在,当pH值为8.35时,HCO3-含量最高,约占98%;pH>8.35时,水溶液中才会有CO32-。
金矿堆浸溶液的pH值为9~11,所以溶浸液中存在大量的CO32-。
三、钙镁离子
金矿堆浸中的钙镁离子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多数金矿堆浸采用石灰而不是烧碱作保护碱,石灰的溶解度虽不大,但堆浸是闭路循环,长期使用,使溶液中的钙不断地增加。其二,也是最主要的,钙镁离子主要来自矿石。因为矿石中存在有机物,有机物的氧化和分解会产生CO2,尤其在洗矿阶段,产生的CO2消耗溶浸液的碱,CO2+OH-=HCO3-,使浸出渣的pH值降低,并使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溶解,生成大量重碳酸盐Ca(HCO3)2和Mg(HCO3)2,这种可溶性的重碳酸盐与CO32-结合就生成CaCO3或MgCO3的垢。
另外,有一些研究指出,浸出过程中钠离子与矿石中的钙镁离子之间有离子交换作用,即溶浸液中的钠离子交换下矿石中的钙镁离子,不仅造成钙镁离子进入溶液形成结垢,而且当有大量粘土存在时,钠离子使粘土膨胀,也引起矿堆原有孔隙度减少,渗透性变差。
四、硅酸盐
SiO2不溶于酸,但微溶于碱,由于金矿堆浸的碱性溶液不断与矿石中的硅酸盐、铝硅酸盐接触,因此浸出液中存在一些硅酸盐,它们的形态很复杂,如偏硅酸H2SiO3,正硅酸H4SiO4,多硅酸H2Si2O5的盐等。这些硅酸盐的溶解度小,以离子态存在的很少,多呈胶体存在.且与pH有关,当pH=6时,SiO32-的量仅为0.01mg∕L,当pH=7时,为0.1mg∕L,pH=10.5时,溶解量大增。美国佐特曼堆浸场的浸出液中SiO2量为18~23mg∕L。浸出液中硅酸化合物很不稳定,尤其是胶态的硅酸化合物,往往成为结垢的最初晶核。在矿堆表面以及炭吸附和解析系统很容易结垢。
五、铁的化合物
碱性溶浸液对铁的溶解不大, 但当矿石是酸性时, 如含有大量腐殖酸, 情况就不同了, 浸出液中就有较多的Fe2+存在, 由于在碱性溶液中, Fe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形成Fe3+,这样就导致Fe(OH)3沉淀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