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希金斯离子交换柱是由希金斯在美国橡树岭国立实验室发明的,如图1所示。
图1 希金斯移动床离子变换柱
整个设备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在吸附段,树脂向上移动,而浸出液与树脂呈逆流接触向下流动。同时淋洗液以逆流方向通过淋洗段。
操作时,浸出液与淋浸液间断进入塔内。每隔几分钟切换一次,此时淋洗后的树脂由脉冲进入吸附段下部。一个吸附周期约5~20min,这取决于吸附流速和浸出液铀浓度。吸附时,阀门A,B,C,D均关闭,可同时进行淋洗。吸附循环结束时,阀门A,B,C,D都打开,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阀门7进入脉冲段迫使树脂沿着回路向前移动,然后几个阀门又关闭,浸出液和淋洗液又可进液,吸附、淋洗循环又重新开始。树脂每次移动时间不到1min,因此,吸附淋洗时间比树脂移动时间大得多。
美国怀俄明矿物公司于1977年建造了两套直径为2.44m的这样的装置用于从铜矿浸出液中回收铀。两套装置处理能力为1727m3/h,浸出液铀浓度为6~7mg/L,流速可达到163m/h。由于流速很高,导致床层压力降很大,使凝胶型树脂破裂。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将吸附段的长度从原来的2.44m减少为1.525m,吸附流速也从原来的163m/h减少到110m/h。同时将凝胶型树脂换成轫性更好的大孔树脂。饱和树脂用1.5mol/L硫酸淋洗,淋洗富液铀浓度为0.5~1.0gU3O8/L,进去萃取将铀富集到35gU3O8/L。由于树脂磨损严重和动力学减慢,据称每年更换的树脂为投入量的70%。尽管如此,希金斯移动床技术仍是离子交换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