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山铅锌矿铜铅浮选新工艺研究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687
胡著生    中图分类号:TD925.9        文献标识码:A    七宝山矿是江西省冶集团总公司下属唯一的铅锌多金属有色矿山。铅锌选矿厂于1990年建成投产,原设计为250t/d规模铅锌硫全浮选工艺,生产铅、锌及其混合精矿等产品。历经多次工艺技术改造,尤其是1994年扩改工程的成功实施,先后成功取消混合精矿,实现硫的回收,使铅锌硫等选矿技术经济指标不断得以提高和突破。目前600t/d规模先铅后锌硫的混合浮选生产工艺已日趋成熟。但是,矿山对铜的浮选分离,投产以来一直未能实现,铜综合回收已是困扰矿山多年的选矿难题。    七宝山铅锌矿中的铜,原矿平均品位仅0.25%,且浮选分离困难,属典型低品位难选铜。建厂以来,先后进行过多次选矿试验研究,结果均不够理想。在较详细了解原矿矿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些年七宝山铅锌矿铜铅浮选生产工艺的分析研究,结合以往的试验和生产,从提高铜矿物可浮性入手,研究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铜铅浮选新工艺。结果表明,采用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选用Z-200作捕收剂,硫化钠、焦亚硫酸钠作调整剂,可获得较满意的技术经济指标:铜精矿主品位18.09%、含杂(铅+锌)14.05%、铜回收率34.20%。    1、矿石性质    七宝山铅锌矿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多金属硫化矿床。矿石中主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矿、毒砂、矿物及少量菱铁矿、白铅矿、菱锌矿等金属矿物。原矿平均含铜0.25%、钴0.04%、铅1.40%、锌3.78%、硫7.74%。矿物嵌布粒度细,共生组合关系复杂,属多金属复杂难选硫化矿。    矿石中的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嵌布粒度细,其粒度物性值仅0.09mm,是有用矿物中最小的;与铅锌硫等矿物的共生关系十分复杂,一般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常以细粒集合体与方铅锌、闪锌矿、黄铁矿等紧密共生,呈交代连晶;其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难以解离、难以回收的铜矿物。因此,铜综合回收的难度极大。    2、铜铅浮选工艺现状研究    实际生产采用的铜铅混浮工艺(图1),是仅当铜铅最终精矿中铜品位达到一定时,才用亚硫酸盐法抑铅浮铜的灵活工艺。但由于铜的可浮性差,铅锌分离难,一直未能使铜得到有效回收。因此,为使铜得到以浮选分离,需要对铜铅浮选工艺现状讲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以寻找确立新的工艺方法。图1  实际生产的铜铅混浮工艺流程图中虚线部分为仅当铜铅精矿的铜品位较高时实施铜回收才使用的工艺    2.1生产工艺中铜的流失    近几年铜流失的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中数据表明,在各产品中铜流失呈现较均衡而分散的规律。    2.2生产工艺中铜矿物的浮选特点    对铜铅浮选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过多次考察,考察结果列于表2。结果表明,铜在铜铅精选系统没得到有效富集,各精选作业精矿铜品位,随精选次数的递增,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铜铅精矿(铅精矿)铜品位只有2.38%;各浮选作业的作业回收率均较低,随着精选次数的增加,铜矿物损失较为显著,致使铜铅精矿(铅精矿)的铜回收率仅有24.90%。[next]    2.3铜铅浮选现行工艺分析    实际生产的铜的矿品位均在0.15%左右,与矿体平均含铜0.25%相差甚远,致使生产中铜回收的基本条件较差。    生产中铜流失呈现较均衡而分散的规律,这正和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与其它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复杂的特性是一致的,说明铜浮选分离的技术难度大,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现行工艺中,铜矿物没得到富集,铜损失快而显著,表明铜矿的可浮性差,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小。要使铜矿物得以浮选分离,需要增强铜的活化,提高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    综上可知,在现有原矿条件下,铜浮选分离难度很大,现行铜铅混浮工艺不适应铜矿物浮选,无法实现铜的浮选分离,应从增强铜的活化、提高铜矿物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入手,研究新的铜铅浮选工艺。表1  近几年生产中铜流失分析结果/
时间铜品位铜回收率
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尾矿原矿铅精矿锌精矿硫精矿尾矿
19971998199920002.192.803.592.830.400.540.590.430.160.160.260.180.0520.0650.0570.0290.150.170.180.1233.6129.9833.2839.9327.4727.2724.1126.2414.7413.4216.9214.1524.1829.3325.6919.68

表2 
铜铅混浮生产工艺流程考察结果/
作业名称产品精矿品位作业回收率
CuPbCuPb
铜铅精选Ⅴ铜铅精选Ⅳ铜铅精选Ⅲ铜铅精选Ⅱ铜铅精选Ⅰ铜铅精选铜铅扫一铜铅扫二 铜铅混浮系统精矿精矿精矿精矿精矿总精矿精矿精矿精矿尾矿原矿2.382.703.443.863.962.571.551.162.380.100.1356.1251.8444.5636.5428.2018.649.625.9656.120.361.1239.0550.3237.3146.1042.4946.9622.8912.9924.9075.10100.047.9668.9752.1161.4061.4070.5448.5234.1368.1531.85100.0

    3、试验研究
    根据对现行铜铅浮选工艺研究的结果可知,铜有效回收的关键在于提高铜矿物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在充分研究现行工艺铜矿物流失和浮选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铜矿物嵌布、共生及浮选特性,结合以往的生产和试验,选择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研究指标。    3.1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试验的结果列于表3。表中数据表明,磨矿细度在-74μm含量80%左右较适宜,这和实际生产的磨矿细度基本一致,有利于新工艺的现场实施。    3.2捕收剂种类试验    为了加大铜铅可浮性差异,选择对铜矿物选择性强的捕收剂,进行了多种捕收剂对比试验研究,主要有丁基铵黑药、25号黑药、Y-89、Z-200等。结果表明,Z-200对铜矿物的强选择性十分明显。表3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
细度/-74μm%粗精矿品位粗精矿回收率
CuPbZnSCuPbZnS
60708085904.413.884.583.743.493.783.093.423.423.375.724.875.405.075.1523.0020.7022.1719.7119.1629.2529.5835.5031.2731.765.645.656.126.285.912.222.482.562.822.635.712.486.436.735.94

    3.3调整剂选择试验
    为了增强铜矿物的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的可浮性差异,选择了多种对铜矿物有活化作用,同时对铅锌等矿物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剂,进行调整剂对比试验,主要有硫化钠、硫化硫酸钠、亚硫酸、焦亚硫酸钠等。结果以硫化钠和焦亚硫酸钠的效果较为理想。    在对条件试验选优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全闭路流程试验。试验的工艺条件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列于表4。全闭路流程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可以实现铜的综合回收,取得了铜精矿主品位18.09%、含(铅+锌)14.05%、回收率34.20%的较满意指标。    3.4全闭路流程试验表4  全闭路流程试验结果/
产品产率品位回收率
CuPbZnSCuPbZnS
铜精矿铅精矿尾矿原矿0.231.1598.62100.018.091.300.0660.128.8342.760.0700.585.2216.543.343.5028.8721.535.856.0834.2012.2953.31100.03.4984.6211.89100.00.345.4594.71100.01.094.0794.84100.0

    4、经济效益分析
    选矿厂现行生产规模为18万t/a,可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实施新工艺。按原矿含铜平均0.25%,可年产铜精矿金属量143.90t;铜精矿以1.10万元/t金属计;需新增药剂成本约59.65万元/a,电力成本约11.52万元/a;在不计产品销售成本、人工费用等其它次要成本条件下,可为矿山带来约64.10万元/a的经济效益。    5、结语    1、采用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可获得铜精矿主品位18.09%、含杂(铅+锌)14.05%、回收率34.20%的较满意指标,使矿山多年未决定的铜综合回收难题得以解决,以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约64.10万元/a。[next]    2、该铜铅浮选工艺没有强力的铅抑制措施,不是严格优先浮选工艺,与实际意义上的等可浮工艺相近。因而,实施后对现行的铅锌硫生产系统影响很小。尽管研究结果中的铅精矿主品位偏低,但这和现场多次流程考察的铅精选Ⅲ精矿指标基本一致,通过适当增加铅精选次数,达到现场铅精矿的生产指标是不成问题的。    3、七宝山铅锌矿中的铜,由于品位低,可浮性差,嵌布粒度细,与其它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十分复杂,所以浮选分离难度很大。因而,尽管本研究指标较以往有较显著的提高与突破,但仍然不够理想。该铜矿物的浮选分离工艺技术,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4、本研究的工艺技术,为复杂多金属硫化矿中低品位、难选铜的选矿综合回收积累了颇为有益的经验。图2  全闭路试验工艺条件和流程 
标签: 新工艺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