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t复吹转炉氮氩切换和全程底吹氮气工艺研究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755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技术均采用顶吹O2,底部吹入气体可以是N2、Ar、O2、CO2、CO等。考虑工艺和成本,现有的顶底复吹转炉绝大多数底吹工艺为N2/Ar切换,即采用冶炼前期底吹N2,后期切换为Ar的模式。

    目前要求钢厂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N2成本远低于Ar,如能实现全程底吹N2冶炼,则不但能降低冶炼成本,还可以简化操作工艺。为此,笔者曾在唐钢150t顶底复吹转炉上进行了冶炼低氮钢工业试验,得出顶低复吹转炉可以采用全程底吹N2工艺进行冶炼等结论,并根据钢液脱氮、吸氮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对全程底吹N2工艺进行了讨论,为确定合理的低氮钢生产工艺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笔者又在安阳钢厂150t顶底复吹转炉上重复了该项试验,并对该项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以便更好地探讨转炉冶炼时钢液的增氮和脱氮规律。

    一、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

    (一)试验条件

    150t顶底复吹转炉实际出钢量为160t左右,顶吹氧枪为4孔或5孔拉瓦尔喷头,氧气压力为0.9MPa,供氧强度(标准状态,文中未特别注明的气体流量及强度单位均为标准状态单位)在2.8 m3·min-1·t-1左右,纯吹氧时间为14~15min。

    底吹供气装置采用8块透气砖。底吹气体为N2和Ar,流量可在0~800 m3·t-1之间调节,按实际出钢量160t计算,底吹N2和Ar强度可换算为0~0.08m3·min-1·t-1

    转炉冶炼采用分阶段定量装入法,废钢比为18%~22%。终渣碱度控制在2.8~3.2。水中 [N]约为0.0060%。

    (二)试验方法

    1、氮氩切换试验

    氮氩切换试验钢种为船板A。试验方案为:转炉冶炼开始后顶吹O2,底吹N2,吹氧一定时间后底吹气体切换为Ar。设置不同的切换时间点,切换时间点按吹氧时间设定,每种切换模式下试验3炉。氮氩切换试验参数见表1。

表1  氮氩切换试验参数

N2、Ar切换时间点

底吹N2、Ar流量/(m3·h-1

底吹N2、Ar强度(m3·min-1·t-1

吹氧7min

吹氧10min

吹氧13min

250

250

250

0.028

0.028

0.028

    2、恒流量全程底吹N2试验

    试验钢种为船板A。试验方案为:每炉钢冶炼过程中底吹N2流量恒定,由小到大分别设置5个底吹N2流量,每个流量下试验3炉,共试验15炉。

    各钢厂转炉冶炼过程中一般底吹供气强度为0.02~0.05 m3·min-1·t-1,可确保冶炼过程平稳,同时获得明显的冶效果。如底吹供气强度再增加,将使冶炼控制变得困难。因此本文试验中设定的恒流量全程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5 m3·min-1·t-1,试验参数见表2、3。

表2  底吹N2流量以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一)

炉号

设定底吹N2流量/( m3·h-1)

设定底吹N2强度/( m3·min-1·t-1)

实际底吹N2流量/( m3·h-1)

实际底吹N2强度/( m3·min-1·t-1)

1481

1482

1483

180

0.020

191

218

196

0.021

0.024

0.022

1484

1485

1486

225

0.025

252

240

248

0.028

0.027

0.028

1487

1488

1489

270

0.030

279

289

288

0.031

0.032

0.032

1490

1491

1506

360

0.040

360

360

412

0.040

0.040

0.045

1507

1508

1509

450

0.050

439

460

454

0.049

0.051

0.050

表3  底吹N2流量以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二)

炉号

实际底吹N2强度平均值/( m3·min-1·t-1)

1倒样 [N]/10-6

1倒样 [N]平均值/10-6

2倒样 [N]/10-6

1481

1482

1483

0.022

12

12

11

11.7

10

12

1484

1485

1486

0.028

10

10

8

9.3

-

1487

1488

1489

0.032

10

10

12

10.7

10

-

-

1490

1491

1506

0.042

12

14

18

13.0

-

-

-

1507

1508

1509

0.050

18

16

18

17.5

-

20

18

    3、变流量全程底吹N2试验

    为探讨转炉全程底吹N2冶炼时钢液增氮主要发生在哪个时期,以及不同时期底吹N2流量对于终点钢液氮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变流量全程底吹N2试验:以转炉冶炼吹氧12min时为切换点,切换点前后设置不同的N2流量,分别采用前期底吹N2流量大、后期底吹N2流量小和前期底吹N2流量小、后期底吹N2流量大2种模式,每一种模式下试验3炉,共试验6炉。试验钢种为Q235B。

    设定的变流量全程底吹N2试验参数见表4、5。

表4  变流量全程底吹N2模式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一)

炉号

设定底吹N2流量/( m3·h-1)

设定底吹N2强度/( m3·min-1·t-1)

实际底吹N2流量/( m3·h-1)

实际底吹N2强度/( m3·min-1·t-1)

1510

 

1511

 

1512

前期180

后期450

前期0.020

后期0.050

前期186

后期423

前期210

后期426

前期220

后期456

0.021

0.047

0.023

0.047

0.024

0.051

1513

 

 

1514

前期450

后期180

前期0.050

后期0.020

前期447

后期180

前期420

后期180

0.050

0.020

0.047

0.020

表5  变流量全程底吹N2模式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二)

炉号

实际底吹N2强度平均值/( m3·min-1·t-1)

1倒样 [N]/10-6

2倒样 [N]/10-6

1510

 

1511

 

1512

前期0.023

后期0.048

12

 

16

 

12

1513

 

 

1514

前期0.048

后期0.020

16

 

 

18

18

 

 

    (三)取样和测试方法

    为排队转炉出钢、精炼以及连铸过程对钢液氮含量的影响,本文仅分析转炉终点样的氮含量。为了解转炉冶炼时补吹对转炉出钢氮含量的影响,转炉冶炼每一次停止吹氧倒炉均取样分析氮含量。

    从现场取回的样品用线切割机加工成 4mm圆棒试样,送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分析N质量分数,分析方法是惰气脉冲-红外-热导法。

    二、试验结果

    (一)N2、Ar切换点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

    氮氩切换试验结果见图1,其中N2、Ar切换点为7min时少1炉数据。

    图1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底吹N2、Ar强度为0.028 m3·min-1·t-1时,出钢前钢液终点氮质量分数均为0.0010%左右,与顶底复吹转炉全程底吹小流量N2时钢液终点出钢样 [N]相当,说明氮氩切换时间点对转炉冶炼终点出钢样 [N]影响很小。

    (二)底吹N2流量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

    现场试验时发现底吹N2流量偏离表2、3中的设定值。根据仪器测量的底吹N2流量实际值和冶炼终点钢液 [N]记录在表2、3中,钢液终点碳质量分数均为0.1%左右。表2、3中凡有2倒样的炉次补吹1次。

    表2、3中有15炉钢数据,每3炉为1组,将每一组的实际底吹N2强度取平均值,再将相应的1倒样 [N]也取平均值,然后根据各组实际底吹N2强度平均值和相应的1倒样 [N]平均值画出图2,可以显示出底吹N2强度对钢液终点 [N]的影响规律。

    铁水中的氮质量分数在0.0060%左右。从表2、3和图2可以看出,当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转炉冶炼终点出钢样 [N]为0.0010%左右,铁水中的氮大部分被脱去;即使当底吹N2强度增大到0.050 m3·min-1·t-1,转炉钢液终点出钢样 [N]均不超过0.0020%,铁水中的氮大部分仍被脱去,但与供氮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相比钢液终点氮含量有明显的增加。可见本文试验中150t顶底复吹转炉底吹小流量N2时(<0.032 m3·min-1·t-1)冶炼后期无需将N2切换为Ar。

    (三)变流量全程底吹N2模式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

    根据仪器测量的底吹N2流量实际值和冶炼终点钢液 [N]数值记录在表4、5中,其中前期底吹N2流量大、后期底吹N2流量小的模式少1炉数据。表4、5中凡有2倒样的炉次补吹1次。吹氧12min时变换氮气流量。

    从表4、5可以看出,前期底吹N2流量大、后期底吹N2流量小的模式转炉冶炼终点出钢样 [N]明显大于间期底吹N2流量小、后期底吹N2流量大的模式,说明钢液吸氮主要发生在转炉冶炼前期。

    (四)补吹对冶炼终点钢液 [N]的影响

    表2、3和表4、5的试验中共有6炉钢补吹1次,即转炉倒2次取样后出钢。将1倒样和2倒样的 [N]数据对比可以看出,150t转炉冶炼时补吹1次,对冶炼终点钢液 [N]影响较小。

    三、分析及讨论

    (一)顶底复史转炉冶炼时钢液的脱氮与吸氮

    顶底复吹转炉冶炼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吸氮和脱氮过程,冶炼过程某一时刻钢液的 [N],主要取决于此时的吸氮速度和脱氮速度之差。

    在转炉吹氧脱碳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C-O反应,生成大量的CO气泡,钢液能通过CO气泡携带法脱氮,其脱氮的机理与真空脱氮的机理一样,都可以用西华特定律解释。

    转炉吹氧脱碳过程中脱氮速度与脱碳速度的经验关系式,说明钢液脱氮速度与脱碳速度成正比。在转炉冶炼前期,碳氧反应逐渐激烈,脱碳速度逐渐增大,脱氮速度也逐渐增大。大量的碳氧化生成CO将熔池中的氮带出,脱氮量远大于吸氮量,因此碳氧反应可以有效脱氮。

    转炉冶炼后期,碳氧反应逐渐减弱,脱碳速度逐渐降低,脱氮速度也逐渐降低,脱氮量逐渐减少。

    采用顶底复合吹炼法,顶吹氧气停止后,由于底吹气体的搅拌及降低PCO数值两种作用,可以使脱碳反应继续进行。复吹转炉可脱碳至0.02%,停止吹氧后仍有C-O反应。可见,即使顶吹氧气停止后,由于仍然存在脱碳反应,此时转炉仍有脱氮功能。

    目前,有关表面活性元素氧、硫等能显著地阻碍钢液吸氮的研究已经取得共识。当钢中 [o]≥0.02%时,钢液吸氮量很小。随着转炉冶炼过程的进行,钢液中 [C]越来越低,与之平衡的 [o]越来越高,当吹氧脱碳至钢液中 [C]≤0.2%时, [O]≥0.02%。转炉冶炼后期,钢液为氧化性,钢中溶解氧质量分数高,通常大于临界值0.02%,可以阻碍钢液吸氮,因此转炉冶炼后期吸氮速度也是逐渐减小的。只要底吹N2强度不超过一定限度,则钢液吸氮量就小于脱氮量,宏观表现就是铁水中的氮大部分被脱去,冶炼终点钢液为 [N]0.0010%左右。

    由于绝大部分钢种对钢中氮含量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利用复吹转炉全程底吹N2的工艺进行冶炼,能够满足钢水质量要求。

    (二)底吹N2强度对钢液终点 [N]的影响

    钢液吸氮速度除受钢中氧、硫含量影响外,还受底吹N2强度的影响。增大底吹N2强度,也就是增加了气/液反应界面,加快吸氮反应速度。吸氮速度与底吹N2强度成正比。因此对特定转炉而言,脱氮速度的变化与脱碳速度的变化一致,有一定的限度,而吸氮速度却随底吹N2强度增加而不断增加。

    使用不同的底吹N2强度时,对同一转炉吹氧制度相同,脱碳反应速度相同,而钢液脱氮速度与脱碳速度成正比,因此脱氮量也相同,但吸氮量不同。在转炉冶炼前期,钢液中碳含量高,氧含量低,当钢液中氧的质量分数<0. 02%时,钢液可以吸氮。若在转炉冶炼前期底吹大流量N2,则钢液吸氮量增多,因此随着底吹N2强度增大,冶炼终点钢液 [N]增高。如此可以解释图2的试验结果。

    反之,若在转炉冶炼前期底吹小流量N2,则钢液吸氮量比在转炉冶炼前期底吹大流量N2时要小,即使在转炉冶炼后期底吹大流量N2,因钢液呈氧化性后不能吸氮,故出钢钢液终点[N]就比前期底吹N2流量大、后期底吹N2流量小的模式为低,这就可以解释表4、5的试验结果。

    (三)补吹对钢液终点 [N]的影响

    由于转炉冶炼后期钢液为氧化性,加上补吹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碳氧反应存在,而且补吹时间也很短,故钢液在补吹过程中不增氮。

    四、结论

    (一)本文试验条件下,采用恒流量全程底吹N2工艺,当底吹N2强度不超过0.032 m3·min-1·t-1时,出钢前冶炼终点钢液氮质量分数为0.0010%左右,与氮氨切换工艺相当,氮氢切换点对转炉冶炼终点出钢样 [N]影响很小;当底吹N2强度超过0.032 m3·min-1·t-1随底吹N2强度增加出钢前冶炼终点钢液 [N]将逐渐增加。

    (二)转炉冶炼时钢液吸氮主要发生在冶炼前期;转炉冶炼后期,钢液呈氧化性,钢液中的 [O]可以阻碍钢液吸氮。

    (三)补吹对冶炼终点出钢样 [N]影响不大。

    (四)顶低复吹转炉可以采用全程底吹N2工艺。

标签: 转炉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