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江县丁家山金矿是一个小型金矿,1990年正式投产.其主要选冶生产工艺为池浸及堆浸、活性炭吸附、解吸电解的氰化提金工艺。此工艺优化以前日处理量只有58t/d,年产金不到30kg,金回收率只有70%。从1998年6月~2003年期间进行了选矿工艺优化,通过降低破碎粒度,控制最佳氰化钠用量,增加渗滤层及使用氰化助浸剂,改进吸附系统,控制堆高,完善加药及喷淋制度等工艺优化措施,黄金选矿的回收率提高15百分点,并逐步提高处理量,最终达200t/d,降低了成本,明显提高了企业效益。
一、原矿性质
丁家山金矿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其次为赤铁矿.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偶见方铅矿、自然铜、斑铜矿、铜蓝、闪锌矿、毒砂、自然金、硫铁银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硅质水云母、高岭石、绢云母等。
金矿物为自然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状态嵌布于褐铁矿中(占86.74%),少量嵌布在脉石矿物中(占13.26%)。
自然金的粒度主要在0.074~0.01mm之间(占75.58%)。属中-细粒金,形状以长角粒状为主,角粒状次之。枝叉状、针状、板片状少量,金成色率935.8‰。金的粒级分布见表1。
矿石中主要有用成分为金、共生铁,伴生有益组分为银,伴生有害成分为砷,但含量不高。金的含量以含金土状褐铁矿最高,含金块状褐铁矿次之,含金砾石最低,金的赋存关系及多元素分析见表2、3。
表1 自然金粒级相对含量
粒级/mm | 相对含量/% |
>0.1 0.1~0.074 0.074~0.053 0.053~0.037 0.037~0.01 <0.01 合计 | 8.44 7.52 18.32 28.96 28.3 8.46 100 |
表2 自然金赋存关系含量
嵌存关系 | 相对含量/% |
在褐铁矿裂隙中 在褐铁矿粒间中 在褐铁矿之中 在脉石粒间 在脉石之中 合计 | 52.74 29.32 4.69 5.98 7.28 100 |
表3 原矿多元素分析 /%
元素 | Fe | Cu | Pb | Zn | As | Mn | S | P | C |
含量 | 29.72 | 0.055 | 0.14 | 0.012 | 0.13 | 0.009 | 0.007 | 0.185 | 0.7 |
元素 | Sb | Bi | SiO2 | TiO2 | CaO | MgO | Al2O3 | Au | Ag |
含量 | 0.088 | 0.017 | 44.5 | 0.388 | 0.47 | 0.31 | 4.18 | 3~5.2(g/t) | 6~12(g/t) |
二、氰化工艺参数小型试验
为确立丁家山金矿选矿工艺最优参数,对现场工艺参数及改进的工艺参数进行小型试验对比。
(一)尾矿粒度分析及浸出粒度试验
1、尾矿粒度分析
从生产现场尾渣堆场取氰化浸出后的尾矿综合大样1000kg,进行了尾矿粒度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尾矿粒度筛析
粒级mm | 产率% | Au品位g/t | Au金属量g | Au分布率% |
+80 -80+50 -50+20 -20+1 -1+0.074 -0.074 小计 | 11.5 20 12.3 13.4 8.9 33.9 100 | 1.61 1.53 0.8 0.35 0.2 0.29 0.752 | 0.185 0.306 0.0984 0.047 0.0178 0.098 0.752 | 24.6 40.7 13.1 6.3 2.3 13 100 |
从尾矿筛析可见,尾矿品位偏高,大部分分布在50mm粒级以上,降低这部分粒级金损失是提高回收率之关键。
2、浸出粒度试验
将上述尾矿粒度筛析出来的+50mm粒级尾矿缩分成三份,分别破碎至-30mm、-20mm、-10mm,进行40kg/桶小型氰化浸出试验。试验条件如下,试验结果见表5。
固定条件:氰化钠用量1kg/t矿,氧化钙5kg/t矿,pH10~ll,液固比3:1,共分三次浸出,第一次时间72h,第二次24h,第三次12h,共108h。
变动条件:粒度-30mm,-20mm,-10mm。
表5 尾矿浸出粒度试验
浸泡桶号 | 浸出粒度mm | 入选矿石Au品位g/t | 尾渣Au品位g/t | Au浸出率% |
W1# W2# W3# | -30 -20 -10 | 1.21 1.24 1.15 | 0.49 0.41 0.38 | 59.5 66.9 66.95 |
从表5试验结果可见,+50mm尾矿通过重新破碎后,进行氰化浸出,仍然可以将金大部分浸出,其中-20mm粒度浸出率最佳,达66.9%,说明降低入选粒度是提高金浸出率的关键。
(二)氰化钠用量试验
1998年6月从选厂原矿堆场取原矿样1000kg,进行氰化钠用量对比试验及不同pH值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试验固定条件:浸出时间108h,液固比3:1,入选矿石粒度-20mm,40kg矿/桶;对比条件:氰化钠用量,石灰用量。
表6 氰化钠用量及pH值试验
浸泡桶 | 石灰用量kg/t | pH值 | 氰化钠用量kg/t | 原矿Au品位g/t | 尾矿Au品位g/t | Au浸出率% |
Y1# Y2# Y3# Y4# | 10 20 10 10 | 10~11 >12 10~11 10~11 | 1.1 2.0 0.8 2.0 | 2.31 2.41 2.35 2.5 | 0.3 0.41 0.35 0.379 | 87 82.98 85.1 84.85 |
工艺优化之前,现场的氰化钠用量及石灰用量基本上与本试验Y2#试验相同,从上述试验结果可见,在降低破碎粒度之后,现场高氰高pH值(>12)金浸出率只有82.98%,没有低碱低氰工艺浸出率高。在石灰用量10kg/t(pH10~11),氰化钠用量1.1kg/t条件下,浸出率最高达87%,说明现场氰根及pH值工艺参数必须调整降低,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高Au浸出率。
此试验尾渣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7。
表7 尾渣多元素分析 /%
元素 | Fe | Cu | Pb | Zn | As | Mn | S | P | C |
含量 | 28.68 | 0.05 | 0.117 | 0.008 | 0.1 | 0.009 | 0.0671 | 0.08 | 0.38 |
元素 | Sb | Bi | SiO2 | TiO2 | CaO | MgO | Al2O3 | Au | Ag |
含量 | 0.04 | 0.013 | 45.82 | 0.313 | 1.05 | 0.28 | 4.07 | 0.4(g/t) | 4.5(g/t) |
(三)活性炭小型吸附试验
吸附工艺通过3~4个装有活性炭的吸附柱( 50×100)串联后使含金溶液由第一个吸附柱底部给入,第三、四个吸附柱顶部排出。试验固定条件:氰化贵液700mL;变动条件:吸附柱串联个数变。试验结果见表8,对吸附的贵液及用4柱吸附后的贫液分析见表9。
表8 活性炭吸附试验结果
试验条件 | 活性炭型号 | 活性炭质量kg | 贵液Au品位g/m3 | 贫液Au品位g/m3 | 贵液流量L/s | 吸附率% | 活性炭载金量g/kg |
4柱吸附 3柱吸附 | CH-16 CH-16 | 0.33 0.25 | 2.55 2.55 | 0.01 0.05 | 0.049 0.049 | 99.6 98 | 5.38 6.99 |
表9 氰化贵液、贫液多元素分析 g/m
氰化液 | Au | Ag | Cu | Pb | Zn | Fe | CN- |
贵液 贫液 | 2.55 0.01 | 4.64 0.04 | 4.0 2.0 | 3.0 3.0 | 10 6 | 20 12 | 217 134.77 |
从吸附试验可见,3柱吸附柱吸附率只有98%,4柱吸附柱吸附率达99.6%,装炭量多了,载金炭品位有所下降。从这个试验可见,现场要提高吸附率,应适当增加吸附柱个数。
三、浸出工艺优化实践
(一)池浸工艺优化
1、降低破碎粒度,提高黄金浸出率
丁家山金矿1998年6月以前有二个工区,破碎工序只有一段破碎,即PE250×400破碎机,其破碎粒度较粗。加上牙板磨损后没有及时更换,破碎粒度明显偏粗,粒度大部分为50mm以下,粗的粒度达80mm。从前面小试研究已看出,粒度是影响金浸出率的主要因素,一段破碎满足不了选矿要求,对破碎进行技改势在必行。笔者在主要产金工段-工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破碎技改.将一段破碎改为二段破碎流程。于1998年7月底投入生产使用。原矿入池粒度可以控制在15mm以下,经二个月试生产,配合进行了氰化钠用量及石灰用量试验。1998年1O月份进入正式生产,在原矿金品位2.5左右,池浸生产尾矿金品位降至0.3~0.35g/t,金浸出率达86%以上。比破碎技改前金浸出率提高15个百分点,明显提高了选矿技术指标.每年为企业创效益约72万元。
2、降低氰化钠及石灰用量
1998年6月以前,金矿氰化钠用量高达2.0kg/t矿,石灰20kg/t矿,现场抽检其贵液氰化钠浓度达2‰~3‰,pH>12,氰化钠浓度及pH值明显偏高。通过前述小试。氰化钠及石灰用量可降低一半,技术指标还可以有所提高。在1998年8~9月份进行了降低氰化钠及石灰用量试生产,据生产统计,原矿品位2.5,处理矿量近3000t,氰化钠实际用量为0.9kg/t矿,石灰用量9.3k矿,贵液氰化钠浓度在各次浸出中能控制在1.5‰~0.6‰。左右,且贫液氰化钠浓度在0.6‰~0.8‰左右。通过贵液含金品位、氰化钠浓度及尾渣金品位的跟踪检测,降低氰化钠及石灰用量后,并没有影响浸出速度及浸出率。在前述降低破碎粒度后,在同等的浸出时间下(浸出时间仍为108h),尾渣金品位在0.3~0.35g/t矿,浸出率达86%,与小试结果相符合。降低氰化钠用量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氰化钠近40t,节约生产成本36万元。
3、提高吸附率和载金炭品位
生产现场吸附只有3级吸附,贫液含金在0.05~0.1g/m3,左右,吸附率只有97%~98%。从前面小试可见,3柱吸附时间偏短。1998年10月池浸吸附柱改为每级5柱,堆浸改为每级4柱。经改进后,贫液含金降至0.0lg/m3以下,吸附率达99%以上。
为提高载金炭品位。2000年将池浸增加了渗滤层,使排出贵液含泥砂量明显减少,从而减少了载金炭泥砂夹杂量。所有池浸增加渗滤层后,经年生产统计。载金炭含金品位提高了O.7g/kg,载金炭品位高达6g/kg。
4、使用助浸剂,加快浸出速度,提高佥浸出率
丁家山金矿矿床为不连续的鸡窝状,比较分散,原矿品位变化非常大。1999年1~2月份采场284采矿点原矿品位含金高达40~100g/t,在1999~2003年各年生产期间都不断有8g/t以上高品位原矿出现。生产上高品位原矿常规浸出,当原矿含金品位20以上,浸出时间需12d,当原矿品位8g/t以上需7d,浸出时间明显加长,严重影响了采、选生产进度。
据有关黄金专著阐述。加双氧水能有效提高金浸出率及浸出速度。笔者通过现场工业试验,增加助浸剂——“氰化快速净”(河南洛阳老城选金试剂厂生产,用量0.1kg/t矿)及双氧水(0.3~0.5kg/t矿)后,氰化速度明显加快,浸出时间比常规缩短30%左右,且金浸出率比常规高3~5个百分点。
在冬季,气温0℃时,氰化浸出速度明显减慢,常规池浸出由平时4.5d延至7d,尾渣品位才能达标。2000年元月进行了H2O2助浸剂现场工业试验,同一批矿试验对比,加H2O2后(用量0.4~0.5kg/t),浸出时氰化钠消耗明显加快,贵液含金品位由1.3g/m3升高至2.2g/m,尾渣金品位由0.59g/t降至0.4g/t,浸出时间由7d缩短至5d,金浸出率达84%。比常规浸出率高7.6个百分点。通过这次工业试验,在此后冬季气温达0℃以下时,生产上都添加H2O2助浸剂,加快浸出,提高浸出率。
(二)堆浸工艺优化
丁家山金矿有4个堆场,堆场总面积3000m2,堆场年处理量1万多t矿石.原矿品位含金lg/t以下矿石用于堆浸。在技改前,堆浸浸出率只有65%,尾渣含金高达0.4g/t。堆浸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堆矿粒度较粗,达100mm以上:喷淋不能有效覆盖堆场;喷淋加石灰、加药存在一定问题;炭吸附只有二级;贫、贵液没有分开;整个浸出周期过长(50~60d)。从1999年6月至2001年陆续对堆场存在的设施和工艺问题进行了合理改进。
1、堆浸工艺优化
(1)活性炭吸附系统由原来的二级吸附改为三级吸附,由过去的一个吸附系列改为三个吸附系列。吸附前含金贵液与吸附后的贫液分开,贵液经炭吸附后到贫液池,再加氰化钠药剂由泵扬至堆场,这样减少了溶液中金在堆场循环损失。
(2)喷淋系统由固定式莲蓬头改为旋转式喷头,从堆面至堆边均有效分布,使整个堆场全部覆盖。
(3)保证堆场石灰的添加。丁家山金矿的矿石属酸性,为了弥补pH值不足,现场往往补加石灰至贵液池或贫液池,导致载金炭表面钙化,不载金,喷淋时常堵塞,产量低下。为此,加强了石灰添加的管理,保证入堆石灰的用量控制在7~lOkg/t矿左右。喷淋前的洗矿作业控制pH值在1O~l1之间,pH值如不足,则将石灰补加至堆面上,并重新松堆一次,在pH达标下才开始加药喷淋。
(4)降低入堆粒度。为了保证进堆场的矿石粒度,堆场增加了一台PE250×400破碎机处理大块矿石,进堆原矿粒度控制在50mm以下。
(5)改善堆浸渗透性。丁家山金矿原矿含粉矿量较多.且有一定的粘土质脉石。-0.074mm粉矿达33.4%,渗透性很差,处理不好,在喷淋过程中常产生沟流现象,药剂不能有效渗透到矿堆内部,影响浸出率。为此,生产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a.堆场底部铺一层厚30cm的破碎后渣子矿(粒度50mm左右),堆浸一段时间后根据底面情况,经常清底更换。
b.严格控制堆浸高度小于3m。
c.入堆过程中,粉矿及破碎渣子矿搭配入堆,从采场方面控制入堆的粉矿量。
d.入堆完成后。在堆面上铺一层厚30cm破碎后的渣子矿,以保证喷淋液均匀渗透。
经过上述改进,加上旋转喷头的使用,堆浸渗透性差的问题完全解决。经过计算喷淋强度达1O~16L/(h·m2)。
(6)改进加药制度。堆浸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加药浸出,先洗堆,至pHl0~l1,大约ld;然后进入加药浸出,第一阶段浸出时间7d,连喷,CN-0.5‰;第二阶段15d,连喷,CN-0.3‰左右;第三阶段,10d,喷一停一,CN-0.1‰~0.2‰。氰化钠消耗为0.4~0.5kg/t矿(仅为池浸的一半)。
(7)增加助浸剂,加快浸出速度。入堆原矿含金品位有时会高于ls/t,甚至高达1.5g/t。为缩短浸出时间,在堆浸第一阶段加入H2O2(0.3~0.5kg/t矿)助浸。加助浸剂后,浸出高峰期贵液含金高达2-3g/m3,比未加H2O2堆浸贵液品位高1倍,浸出时间也能在30~35d结束,缩短了10d左右。
2、堆浸工艺优化效果
经过上述工艺优化,2001年至2003年底。堆浸工艺技术指标大幅提高.尾渣含金全年平均降至0.2g/t,金浸出率达79%~81%,比工艺优化前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
工艺优化以前金选矿回收率只有70%,通过上述工艺优化实践.选矿回收率比工艺优化前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历年选矿生产指标见表10。
表10 丁家山金矿历年选矿生产指标
年份 | 处理矿量t | 原矿Au品位g/t | 尾渣Au品位g/t | Au浸出率% | 产金量kg |
1998年8~12月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1~10月 合计 | 6398 17498 30108 35576 37597 33686 160863 | 4.52 3.13 2.72 2.31 1.97 1.81 2.38 | 0.626 0.428 0.448 0.339 0.283 0.284 0.356 | 86.1 86.18 83.4 85.3 85.6 84.3 85.04 | 24.9 47.2 68.3 70.1 63.4 51.4 325.55 |
四、结语
(一)入浸粒度是影响丁家山金矿浸出率的关健因素。通过多年的工艺优化实践,采用降低破碎粒度及低氰低碱工艺,金浸出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为企业创造了100多万元效益。
(二)对于原矿含金大于8g/t以上高品位金矿石,采用助浸剂及“氰化快速净”后。浸出速度加快30%,金浸出率提高3~5个百分点。
(三)通过对堆浸工艺的优化,降低破碎粒度,控制石灰用量,改进吸附系统,控制堆高,完善加药及喷淋制度,堆浸浸出率由65%提高到79%~81%。有效解决含粘土质金矿石堆浸指标低问题,并获得了较好堆浸选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