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砷高锑难浸金矿石的碱性水化学预氧化氰化浸金工艺研究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1022

    众所周知,高、高矿石直接氰化时,金很难被浸出,矿石必须经氧化预处理,破坏其结构,使被金属硫化物包裹的金得到暴露,才能获得较好的浸出效果。目前对该类矿石的预氧化处理方法主要有焙烧法、热压氧化法、硫化钠湿法浸出法等,而碱性水化学预氧化法的报道甚少。本工作是针对青海某金矿石开展的这方面的研究。

    一、矿石性质

    矿石由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构成,具有强烈的黄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蚀变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方矿、闪矿、辉锑矿(0.1~4.0%)、毒砂(达15%);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其次是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等。毒砂、黄铁矿被石英包裹;辉锑矿充填于石英颗粒之间或裂隙中,其内包含有毒砂、黄铁矿;毒砂内包含黄铁矿。矿石中自然金粒径为0.074~2.0mm的占21%,小于0.074 mm的和不可见金占79%。包裹自然金的硫化物中,黄铁矿占79.49%、辉锑矿占15.99%、毒砂占4.52%。矿石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矿石化学分析结果%

Au

Ag

Cu

Pb

Zn

Bi

Sb

As

S

TFe

Fe

13.14×10-4

1.75×10-4

1.7×10-3

2.4×10-3

4.5×10-3

0.01

2.54

1.03

1.51

3.88

4.20

Fe2O3

SiO2

CaO

MgO

K2O

Na2O

Al2O3

P2O5

MnO2

C

0.87

16.88

0.70

0.48

2.00

2.16

13.32

0.20

0.06

0.444

0.701

    从表1看出,矿石中的有价金属主要是金,其次锑的含量也达到了综合利用水平。矿石中低价铁的含量是高价铁含量的4.8倍,说明矿石为还原性原生矿石。矿石中SiO2质量分数(16.88%)较低,K、Na、Al等元素的质量分数较高。矿石含黏土矿物较多,渗透性差;矿石中含砷、锑、硫、碳等有害元素,金又被载金矿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包裹,是极难浸出的含金矿石。

    二、探索试验

    矿石质量25g,粒度为-325目占98.6%,碱(NaOH)用量10%,混合氧化剂用量2%A+1%B,在30~35℃下预氧化4d。然后按1t矿石加1.4kg NaCN的比例,在液固体积质量比2:1、pH=10~11、室温下以常规方法浸出24h。浸出之后,水洗浸渣一次,并测定浸渣中金的质量分数,计算金的浸出率。结果表明,金浸出率达82.01%,渣中金质量分数降至2.57×10-4

    矿石直接氰化浸出时,金浸出率几乎为零,而用碱(NaOH)水化学预氧化处理后,再氰化浸出,金浸出率提高到82.O1%,可见,该矿石适宜用碱性水化学预氧化-氰化浸金工艺处理。这是因为碱溶液中含有适量混合氧化剂(A+B),可将矿石氧化,并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发生化学反应,使硫化矿物发生分解,促使金暴露出来,从而使金得以溶解。

    三、条件试验

    (一)碱(NaON)与混合氧化剂(A+B)用量的影响

    改变碱(NaOH)与混合氧化剂的用量,其它条件与探索试验中的相同,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碱与混合氧化剂加入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编号

(NaOH)

/%

(混合氧化剂)/%

渣中 (Au)

/(g·t-1)

金浸出率/%

A

B

OH-12

OH-31

OH-34

OH-32

10

7

10

13

0

1.4

2.0

2.6

0

0.9

1.0

1.3

5.79

2.88

2.29

1.90

55.94

79.66

83.90

85.80

   
    试验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用量相同条件下,不加入混合氧化剂,金浸出率很低。随着氢氧化钠与混合氧化剂加入量的增加,金浸出率随之提高。在强碱性介质中,暴露的金部分被氧化成AuO2-、AuO33-金酸盐而转入溶液。碱与混合氧化剂的用量以10%和2%A+1%B为宜。

    (二)预氧化时间的影响

    改变预氧化时间,其它条件与探索试验条件相同,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预氧化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编号

预氧化时间/d

渣中 (Au)/(g·t-1)

金浸出率/%

OH-7

OH-27

OH-28

OH-29

OH-30

1

2

4

6

9

6.26

3.89

2.57

2.80

2.75

52.36

71.46

82.01

79.71

80.58

   
    试验结果表明,随预氧化时间的延长,金浸出率增加,但预氧化时间太长(6d)以上,金浸出率反而下降。处理时间以4d为宜。

    (三)矿石粒度的影响

    改变矿石粒度,其它条件与探索试验条件相同,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矿石粒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编号

粒度/目

渣中 (Au)/(g·t-1)

金浸出率/%

OH-52

OH-53

OH-54

-160

-200

-325

4.82

3.06

2.38

64.42

77.74

82.34

   
    试验结果表明,随矿石粒度的减小,金浸出率逐渐升高。矿石粒度为-325目占98.6%时,浸出结果较好。这与矿石粒度细小、金能充分暴露有关。

    (四)预氧化温度的影响

    改变预氧化时的温度,其它条件与探索试验条件相同,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预氧化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编号

粒度/目

渣中 (Au)/(g·t-1)

金浸出率/%

OH-11

OH-28

OH-34

OH-49

14~21

30~35

50~55

65~70

4.2

2.57

2.29

1.59

70.34

82.01

83.90

88.53

   
    从表5看出,温度对矿石预氧化的影响较大。随预氧化温度的升高,金浸出率升高。当预氧化温度升高到65~7O℃时,金浸出率达88.53%。为此,矿石预氧化处理的温度以选择65~70℃为佳。

    (五)氰化钠用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在最佳条件下对矿石预氧化后,按常规氰化法浸出金。改变氰化钠用量,其它条件同探索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氰化钠用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编号

粒度/目

渣中 (Au)/(g·t-1)

金浸出率/%

OH-58

OH-57

OH-49

800

1200

1400

2.16

1.90

1.59

84.87

86.58

88.53

   
    试验结果表明,矿石经水化学预氧化后再氰化浸金,金浸出率在氰化钠用量为1.4kg/t条件下达88.53%。

    (六)综合试验

    按上述条件试验选定的最佳条件,对矿石先进行水化学预氧化,然后按常规氰化法浸出,结果金的浸出率高达91.56%,效果令人满意。

    (七)矿物成分的变化

    为探讨矿石成分在碱性水化学预氧化处理-氰化浸出后的变化,对浸出渣进行了矿物成分鉴定。结果表明,渣中主要矿物是石英(53.5%),绿泥石(18%)、绢云母(14%)、白云石及少量碳酸盐矿物(3.5%),金属矿物主要是褐铁矿(9.0%),其次是极少量的黄铁矿(<0.5%),还有少量粉末状硫或硫酸盐(1%)。由此可见,矿石经碱性条件下氧化后,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的大部分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被分解,包裹的金被暴露出来,从而使金得以浸出。

    四、结束语

    高砷、高锑,金被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包裹的难浸金矿石,适于在碱性条件下用混合氧化剂氧化后再氰化浸出。这种方法简单,对环境污染小,金能被充分浸出。

    矿石在碱性条件下经水化学预氧化、再氰化浸出后,其成分和工艺矿物学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浸出渣的矿物成分以脉石矿物为主,硫化物大部分被分解,仅存少量。

标签: 金工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