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反应的特征是体系电位与pH值无关,仅与溶液中的离子活度有关。反应的通式为:
体系的E值越大,体系中的离子被还原而析出金属的趋势越大;反之,若体系的E值越小,金属被氧化的趋势越大,如果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是易溶的,则金属溶解。
在堆浸中,铜、金、银的溶解浸出和大多数金属的溶解过程,均属于这一类反应。对于矿石中含有自然铜的堆浸而言,当有氧化剂存在时,其反应可表示为:
当采用铁屑置换浸出液中的铜离子而形成海绵铜时,其反应式如下:
这个反应包括了两个简单的金属电极反应,铜的溶解反应如前所述,另一个电极反应及其电位关系式如下:
置换反应的电动式:
当有足量的铁存在时,反应一直进行到几乎所有的铜离子沉积完为止。因为当ε=0时,aCu2+/aFe2+=10-26.3。
对于金矿石堆浸而言,矿石中的金基本上是自然金,它的浸出反应可表示为:
其电位为: E=1.3+0.0591lgaAu+ (9)
如此高的电位,表明在水溶液中用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不可能将金氧化而浸出。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金与氰化物、氯化物的络合作用,降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活度),进而降低体系的电位。络合反应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上述反应的标准还原电位为-0.68V,络离子的稳定常数为2×1038,可见当有游离CN-存在时,可显著降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活度。此时,金的氰化堆浸的电位为:
表1 常见的一价金的络合物形成电位
络离子 | 电极反应 | 还原电位(V) |
Au(CN)2- | Au(CN)2- Au+2CN- | -0.686 |
Au(S2O3)23- | -0.007 | |
Au[CS(NH2)2]2+ | Au[CS(NH2)2]2++e Au+2CS(NH2)2 | +0.223 |
Au(SCN)2- | Au(SCN)2-+e Au+2SCN- | +0.72 |
AuBr2- | AuBr2-+e Au+2Br- | +1.02 |
AuCl2- | AuCl2-+e Au+2Cl- | +1.20 |
表2 常用的金的结离子稳定常数
Au+络离子 | 稳定常数 | Au3+络离子 | 稳定常数 |
Au(CN)2- | 2×1038 | Au(CN)4- | ~1×1056 |
Au(S2O3)23- | 5×1028 | AuI4- | 5×1047 |
AuI2- | 4×1019 | Au(SCN)4- | 1×1042 |
Au(SCN)2- | 1.3×1017 | AuBr4- | 1×1032 |
AuBr2- | 1×1012 | AuCl4- | 1×1026 |
AuCl2- | 1×109 |
AuCl2- | 1×109 |
对氰化堆浸液中的金氰络离子,有部分堆浸场采用锌置换工艺,其化学反应如下:
这个反应中包括的另一个金属电极反应及其电位关系式如下:
还应该指出,金、铜、银等矿石堆浸过程中,高品位氧化铜矿石的浸出液通过萃取-反萃取,获得含铜量很高(35~50g/L)的反萃取液;金矿石通过炭吸附-解吸,获得含金量很高(0.3~8g/L)的解吸液,这些溶液通过电积,分别得到电解铜、金泥。这些电积过程,也属于金属电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