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丰富的铜金矿石,通常采用浮选法产出金铜精矿再进行冶炼。含铜1%~6%的金精矿,采用常规的焙烧-酸浸-氰化工艺,铜金的回收率都能达到很理想的结果;但对于含铜大于10%高铜金精矿,采用该常规工艺,酸浸率只有93%左右,酸浸渣中仍含有大量铜。将造成2方面的影响:一是铜回收率低,经济效益差;二是铜是影响金氰化浸出的有害元素,它的存在不但使金的浸出率降低,而且还会大大地增加氰化物消耗。因此,该类精矿基本上是外售其他冶炼厂配矿用,既增加了金属损失,又增加运费,还造成资金的积压。针对上述情况,对该常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提出新的流程以能满足高铜金精矿提取金铜的要求。
一、实验
(一)实验原料
实验原料来自东北某矿山的浮选高铜金精矿,粒度-0.044mm占93.34%。含金25.27g/t、银71.66g/t,其余成分(%):Fe 37.2、Cu 12.51、S 28.62、Ca 1.07、Al 2.4、Mn 0.026、Si 6.61、Mg 0.13、As 0.02、Pb 0.022、Zn 0.12、其他11.272。矿样中80%以上为黄铜矿,其次为黄铁矿(10%~15%),再次为铜蓝、磁黄铁矿等。
(二)实验过程
铜金精矿的焙烧实验在8kW马弗炉内进行,铂铑热电偶测温,可控硅电源控温。酸浸实验在置于恒温电加热水浴的玻璃反应釜中进行,用JJ-1型精密电动搅拌器搅拌。氰化浸出在氰化滚瓶上进行。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焙烧温度实验
取铜金精矿置于刚玉盘内,于马弗炉中在不同温度下焙烧2h。将得到的焙砂进行酸浸:初始酸浓度3g/L,液固比4∶1,酸浸时间2h,酸浸温度80℃。将酸浸渣洗涤后,置于滚瓶中,在常温下氰化浸出。浸出条件∶液固比L/S=2,矿浆pH=10.5,NaCN用量8kg/t,浸出36h。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温度焙烧实验结果
从表1可知,600℃焙砂浸出铜的浸出率最高,这说明,在此温度下,含铜金精矿硫酸化效果最好,产生的可溶性硫酸盐和易浸氧化物比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硫酸化比率降低,温度达到650℃以上时,会有大量铁酸铜生成,造成铜的浸出率急剧下降。
从表1可知,浸铜渣氰化浸出,可得到较高的金回收率,且比较稳定,都在98.5%以上。其中600℃的浸出率达到99.03%,说明此铜金精矿焙烧后,焙砂中的金为易浸金。
在600℃时铜和金的浸出率均比较高,因此,选定焙烧温度为600℃。
(二)焙砂酸浸实验
从表1可知,一段酸浸渣中含铜在1%以上,含铜较高,致使浸出渣浸金时,NaCN消耗过多,同时铜的回收率偏低。在焙烧温度600℃下,对焙砂采取二段高低酸浸出流程考察铜的浸出率。由于一段酸浸的浸出率在93%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因此,主要考察二段浸出的条件来提高铜的浸出率。固定一段浸出条件,分别考察液固比、温度、时间和浸出酸浓对铜的二段浸出率的影响。通过上述一系列条件实验,得到的优化条件如下:一段浸出条件:3g/LH2SO4,L/S=4,T=80℃,t=90min;二段浸出条件:150g/L H2SO4,L/S=2,T=80℃,t=90min,进行综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铜的平均浸出率为98.22%。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铜浸出率,对浸渣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浸渣中的铜主要以残余硫化铜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焙烧前部分包裹于黄铁矿、石英等矿物中的黄铜矿,在焙烧过程中氧化不完全或未氧化所致。在工业生产上,如果沸腾焙烧控制的好,铜的回收率还会再提高。因此,提高铜浸出率的关键还是在于焙烧工序,在焙烧过程保证铜硫酸化彻底,避免局部过热、氧化不完全现象。
(三)铁、钙和镁等杂质离子的浸出
浸出过程中,硫酸不仅与铜的矿物反应将其浸出,而且硫酸也与矿石中的碱性脉石、铁作用,此也为影响铜浸出率的重要因素,同时铁离子的浸出对后续的电积工序也有影响,改变酸浓度考察铁、钙和镁等杂质离子的浸出。
控制液固比L/S=2∶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90min,改变浸出硫酸浓度,考察铁、钙和镁浸出,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硫酸浓度对Fe、Ca、Mg浸出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硫酸尝试的增大,Fe、Mg的浸出率显著提高;Ca的浸出率略有下降,这是因为随着硫酸浓度的升高,硫酸钙的溶解度减小,导致硫酸钙沉积在浸渣中。在优化条件下,硫酸浓度为150g/L时,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为18.75g/L,由于电积过程要求铁的浓度小于3g/L,因此,在二段浸出后增加中和除铁才能进入铜萃取电积工段。
(四)酸浸渣氰化实验
浸渣振磨后,置于氰化滚瓶中。在常温下氰化浸出,浸出L/S=2,矿浆pH=10.5,加入NaCN,浸出36h,浸出完毕后,过滤、洗涤浸出残渣,干燥。氰化结果见表3。
表3 氰化钠用量对Au、Ag浸出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金的浸出率随氰化物用量的增大,基本稳定,氰化钠用量达到6kg/t时,金的浸出率达到99.14%;与焙烧温度下的氰化实验对比,焙砂酸浸渣中的铜的减少,有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银的浸出率随着氰化物用量的增大逐渐提高,但整体浸出率偏低。工艺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氰化渣中银的各物相的比例分别为(%):水溶银0.01、氯化银0.04、氧化银0.37、金属银0.56、硫化银10.38、铁矿物包裹银34.48、其它矿物(SiO2)包裹银54.17。可知,由于大量氧化铁杂质和SiO2的存在,对银起了“包裹”作用,在氰化浸出过程中,阻碍了CN-与Ag的充分接触,从而使这部分银难以浸出。
三、推荐工艺流程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荐采用图1的原则流程来处理高铜金精矿。
图1 高铜金精矿提取金铜原则工艺流程图
四、结论
(一)600℃焙烧时,含铜金精矿硫酸化效果最好,焙砂浸出所得铜浸出率最高;铜金精矿焙烧后,焙砂中的金为易浸金;
(二)二段酸浸条件下,一段浸出控制条件:3g/LH2SO4,浸出矿浆液固比4∶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90min;二段浸出控制条件:150g/L H2SO4,浸出矿浆液固比2∶1,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90min,铜的平均浸出率为98.22%;
(三)焙烧工序是进一步提高铜的浸出率的关键,只有在焙烧过程保证铜硫酸化彻底,避免局部过热、氧化不完全现象,才能进一步的提高铜的浸出率;
(四)金的浸出率随氰化物用量的增大而提高,基本稳定,氰化钠用量达到6kg/t时,氰化36h,金的浸出率达99.14%;银的浸出率随着氰化物用量的增大逐渐提高,但整体浸出率偏低;
(五)酸浸渣中铜的减少有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同时减少氰化物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