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受云南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某黄金研究院对云南镇沅分公司含金矿石进行选矿试验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该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流程试验,确定原矿选矿技术条件和工艺参数,为选矿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原矿浮选流程试验研究。
对镇沅含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石工艺类型为贫硫化物碳质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金矿石。矿石中有价元素为金,品位为5.38g/t。该矿石中金矿物粒度微细,镜下可见最大金粒为8.5微米,93.84%的金矿物小于5微米,其中多数呈次显微金。该矿石中金矿物与金属硫化物关系非常密切,硫化物中金占86.26%,脉石中金占7.58%,游离金仅占6.16%,硫化物粒度也较细,有73.1%的硫化物粒度小于0.037mm,不利于金的暴露与解离,在原矿磨至-0.074mm占95%时,仍有10.5%的硫化物与脉石连生,5.1%的硫化物被脉石包裹。矿石中有机碳含量为0.70%,有机碳有很强的劫金能力,常规氰化,磨矿粒度为-0.074mm占90%时,金浸出率仅为0.74%。
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采用阶段磨浮流程,一段磨矿粒度为-0.074mm占60%,二段磨矿粒度为-0.074mm占90%,金浮选回收率为90.52%,精矿金品位为47.87g/t,浮选尾矿品位为0.57g/t,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浮选闭路试验结果
产物 名称 | 产率 (%) | 品位(%) | 回收率(%) | ||||
Au(g/t) | As | S | Au | As | S | ||
金精矿 | 10.21 | 47.87 | 0.75 | 18.74 | 90.52 | 89.50 | 90.26 |
尾 矿 | 89.79 | 0.57 | 0.01 | 0.23 | 9.48 | 10.50 | 9.74 |
原 矿 | 100.00 | 5.40 | 0.086 | 2.12 | 100.00 | 100.00 | 100.00 |
2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2.1 试样的采取
本次试验样品的采取及代表性由委托方负责。矿样于2005年3月7日到达我院。
委托方提供的各点矿样情况如表2。
表2 委托方提供的各矿点品位及重量
矿点 | 取样品位(g/t) | 分析品位(g/t) | 矿样重量(kg) |
101E-1 | 13.05 | 3.04 | 500 |
102W-1 | 4.43 | 2.99 | 512 |
102NM-1 | 0.00 | 0.70 | 1200 |
103E-1 | 17.10 | 11.07 | 290 |
104E-1 | 4.50 | 5.09 | 1023 |
104E-2 | 8.80 | 11.08 | 330 |
1753上盘 | - | 0.90 | 243 |
1713-18线 | - | 2.34 | 500 |
老王寨 | - | 3.68 | 700 |
2.2 试样的制备
将矿样分点按图1流程破碎后,将各点矿样充分混匀、缩分,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按委托方要求,原矿品位要求在5.0—5.5g/t范围内,各点矿样分析品位及配矿结果见表3。
表3 各点矿样分析品位及配矿结果
矿点 | 配矿比例(%) | 分析品位(g/t) | 配矿重量(kg) |
102W-1 | 20 | 2.99 | 500 |
103E-1 | 10 | 11.07 | 250 |
104E-1 | 40 | 5.09 | 1000 |
104E-2 | 10 | 11.08 | 250 |
1753上盘 | 10 | 0.90 | 250 |
老王寨 | 10 | 3.68 | 250 |
合计 | 100 | — | 2500 |
计算品位(g/t) | 5.31 | ||
化验品位(g/t) | 5.38 |
图1 试样制备流程
3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原矿多元素分析
表4 多元素分析结果
元素 | Au(g/t) | Ag(g/t) | Cu | Pb | Zn | Fe | S |
含量(%) | 5.38 | 2.55 | 0.02 | 0.01 | 0.01 | 3.85 | 2.03 |
元素 | C | As | Sb | CaO | MgO | Al2O3 | SiO2 |
含量(%) | 4.14 | 0.08 | 0.19 | 6.52 | 3.96 | 9.85 | 68.05 |
3.2 原矿碳物相分析
表5 原矿碳物相分析结果
相别 | C/碳酸盐 | C/有机碳 | C/石墨碳 | 全碳 |
含量(%) | 2.88 | 0.70 | 0.56 | 4.14 |
相对含量(%) | 69.56 | 16.91 | 13.53 | 100.00 |
3.3 原矿硫物相分析
表6 原矿硫物相分析结果
硫物相 | S/硫酸盐 | S/硫化物 | S/元素硫 | 全硫 |
含量(%) | 0.19 | 1.78 | 0.06 | 2.03 |
相对含量(%) | 9.36 | 87.68 | 2.96 | 100.00 |
3.4 原矿筛分分析
表7 原矿(-0.074mm占94.11%)筛分分析结果
产品粒级 (mm)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分布率(%) |
+0.15 | 2.92 | 6.83 | 3.83 |
-0.15+0.074 | 2.97 | 3.67 | 2.09 |
-0.074+0.045 | 17.79 | 2.66 | 9.09 |
-0.045 | 76.32 | 5.80 | 84.99 |
合计 | 100.00 | 5.21 | 100.00 |
从原矿筛分分析结果看,大多数金矿物分布在-0.045mm粒级以下,占金总含量的84.99%,说明金载体矿物及金矿物颗粒比较细小。
3.5矿石矿物组成及含量
镜下所见金属矿物较少,占3.84%,主要为黄铁矿、白铁矿,少量的辉锑矿、毒砂、褐铁矿,偶见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赤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少量的长石、泥质、石墨碳质、粘土矿物、绿泥石等,其相对含量检测结果见表8。
表8 矿石矿物相对含量测量结果
金属矿物 | 相对含量 (%) | 非金属矿物 | 相对含量 (%) |
黄铁矿、白铁矿 | 3.35 | 72.26 | |
辉锑矿 | 0.19 | 泥质、石墨碳质、粘土矿物 | 3.80 |
毒 砂 | 0.09 | 方解石、白云石 | 20.1 |
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 0.09 | ||
褐铁矿 | 0.12 | ||
合 计 | 3.84 | 合 计 | 96.16 |
总 计 | 100.00 |
3.6 主要金属矿物嵌布粒度
该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白铁矿),少量的辉锑矿、褐铁矿,极少的毒砂,金属硫化物与金关系密切,因此对硫化物粒度进行检测,金属硫化物粒度测量结果见表9。
表9 硫化物粒度检测结果
粒径区间(mm) | >0.074 | 0.074—0.053 | 0.053—0.037 | 0.037—0.01 | <0.01 | 合计 |
相对含量(%) | 12.3 | 4.2 | 10.4 | 49.3 | 23.8 | 100.0 |
通过表9可以看到金属硫化物粒度细小,粒度小于0.037mm占73.1%,镜下所见到辉锑矿粒度相对较粗,多在0.037—0.074mm区间,而毒砂粒度细小,一般多在0.01mm左右,不利于硫化物在磨矿过程中的单体解离。
3.7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黄铁矿(含白铁矿):是该矿石中最主要的金属硫化物,占矿石含量的3.35%,主要呈它形粒状与胶状集合体,黄铁矿周边聚集微粒毒砂,呈草莓状,黄铁矿粒度较细,多在0.01—0.053mm区间,呈浸染状,星散分布在脉石粒间,结晶程度低,多为胶状黄铁矿(因此光片磨光度不好),还有的黄铁矿具有再生增大特征,与其它金属矿物连晶不密切,该矿石中的黄铁矿在镜下检测过程中尚未发现金矿物,对原矿采用选择性溶金试验表明,硫化物含金占86.26%,说明金矿物与硫化物关系非常密切,硫化物中金是镜下难以分辨的微粒金和次显微金。
辉锑矿:在该矿石中含量少,仅占矿石含量的0.19%,主要呈它形粒状、长条状、放射状集合体,嵌布在脉石粒间,与其它矿物关系不密切,粒度相对较粗,多在0.037—0.074mm区间,镜下没有发现金与辉锑矿有关系。
毒砂:在矿石中含量很少,仅占矿石含量的0.09%,所见毒砂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毒砂粒度微细,大多数在0.01mm左右,星散嵌布在脉石粒间或微裂隙中,少数在黄铁矿周边构成连晶呈草莓状。
褐铁矿:在矿石中含量很少,占矿石含量的0.12%,是在上盘样品中见到,有的光片中呈氧化铁染色,可见部分黄铁矿已被子褐铁矿交代,呈交代残留结构。褐铁矿粒度多在0.037mm左右。
石墨:在该矿石中含量很少,仅占矿石含量的0.56%,绝大多数是在上盘样品中见到,主要分布在构造发育部位,有的光片呈乌煤色,石墨为片状、长条状,嵌布在矿物粒间,其粒度多在0.01—0.037mm区间。
3.8 矿石的结构构造
3.8.1 矿石结构
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毒砂呈自形—半自形,其它金属矿物基本上为它形粒状结构。
胶状结构:有部分黄铁矿呈细的浑圆的胶状结构,有的聚集成集合体。
交代结构:主要在上盘光片中见有褐铁矿交代黄铁矿。
包含结构:微细粒硫化物、金矿物在脉石中呈包含结构。
3.8.2 矿石构造
浸染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在矿石中呈此构造。
脉状构造:有的石英或方解石呈脉状产出。
角砾状构造:矿石呈碎裂或角砾而被硅质或碳质胶结。
3.9 金矿物工艺特征
3.9.1 金矿物种类
通过镜下对光片及团矿片的检测,该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少量为银金矿。
3.9.2 金矿物形态
金矿物由于其粒度细小,形态简单,多呈角粒状、浑圆状、麦粒状等。其结果见表10。
表10 金矿物形态特征测量结果
形态特征 | 角粒状 | 浑圆状 | 麦粒状 | 长角粒状 | 合计 |
相对含量(%) | 39.8 | 32.1 | 19.5 | 8.6 | 100.0 |
3.9.3 金矿物粒度特征
该矿石中金的粒度微细,在光片及团矿片中镜下所见最大金粒为8.5微米,其它多在2—5微米,在大量的镜检过程中尚未发现硫化物中金,而选择性溶金分析硫化物含金占金总量的86.26%,因此这部分金为常规镜下难以分辨的金,为微粒金和次显微金。详细结果见表11。
表11 金矿物粒度测量分析结果
粒径区间 (mm) | >0.01 | 0.01—0.005 | <0.005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微 | 6.16 | 93.84 (其中绝大多数为次显微金) | 100.0 |
从表11中可以看到金绝大多数都小于5微米,特别是硫化物中金大多数为次显微金,用机械磨矿很难使金矿物单体解离。
3.9.4 金矿物赋存状态
该矿石中在镜下所见金多赋存在脉石粒间,少量在脉石中,所见最大金粒为8.5微米,金矿物粒度多在2—5微米,所见金粒数量少,因此难以提供金赋存状态数据。对-0.074mm占90%粒度原矿采用选择性溶金方法,来检测该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其结果见表12。
表12 金的赋存状态
赋存状态 | 单体裸露金 | 硫化物中金 | 碳酸盐中金 | 硅酸盐中金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6.16 | 86.26 | 1.36 | 6.22 | 100.0 |
3.10 矿石工艺类型
该矿石硫化物含量为3.72%,含锑0.19%,含有机碳0.70%、石墨碳0.56%。金矿物粒度多为微细粒与不可见金,矿石工艺类型属贫硫化物碳质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金矿石。
3.11 矿石可磨度测定
将-2mm原矿筛去-0.15mm粒级后,每份500克,用标准球磨机进行磨矿,时间分别为5′、10′、15′、20′,磨矿后筛分结果见表13。
表13 可磨度测定结果
可磨度测定曲线见图2。
可磨度系数K=T0/T=354/330=1.07
式中:T0——标准矿石磨至-0.074mm占65%所需时间(秒);
T——镇沅金矿石磨至-0.074mm占65%所需时间(秒)。
K=1.07,镇沅金矿石磨至-0.074mm占65%时,比标准矿石易磨。
可磨度系数K′=T0′/T′=810/762=1.06
式中:T0′——标准矿石磨至-0.074mm占90%所需时间(秒);
T′——镇沅金矿石磨至-0.074mm占90%所需时间(秒)。
K′=1.06,镇沅金矿石磨至-0.074mm占90%时,比标准矿石易磨。
图2 可磨度曲线
3.12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小结
(1)该矿石中金属硫化物含量为3.72%,金的粒度为微细粒及次显微金,含有0.70%的有机碳,矿石的工艺类型为贫硫化物碳质微细粒浸染型难处理金矿石。
(2)该矿石中金粒微细,镜下可见最大金粒为8.5微米,占93.84%的金小于5微米,其中多数呈次显微金。
(3)该矿石中金与金属硫化物关系非常密切,硫化物中金占86.26%,脉石中金占7.58%,游离金仅占6.16%,硫化物粒度也比较细小,小于0.037mm的硫化物占73.1%,不利于硫化物在磨矿过程中的单体解离。
(4)矿石中有机碳含量为0.70%,含量较高,具有极强的劫金能力,对湿法就地产金工艺会产生不利影响。
4 浮选试验
4.1 流程探索试验
4.1.1 一段磨浮流程试验
4.1.1.1 –0.074mm占85%粒度的一段磨浮流程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3,试验结果见表14。
图3 一段磨浮试验流程(1)
表14 一段磨浮试验(1)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85 | 金精矿 | 17.25 | 18.77 | 63.87 |
中 矿 | 17.05 | 4.19 | 14.10 | |
尾 矿 | 65.70 | 1.7 | 22.03 | |
原 矿 | 100.00 | 5.07 | 100.00 |
4.1.1.2 –0.074mm占90%粒度的一段磨浮流程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4,试验结果见表15。
图4 一段磨浮试验流程(2)
表15 一段磨浮试验(2)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90 | 金精矿 | 10.77 | 32.57 | 69.58 |
中 矿1 | 23.95 | 4.06 | 19.29 | |
中 矿2 | 9.08 | 1.23 | 2.21 | |
尾 矿 | 56.20 | 0.80 | 8.92 | |
原 矿 | 100.00 | 5.04 | 100.00 |
4.1.2 泥砂分选流程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5,试验结果见表16。
图5 泥砂分选流程
表16 泥砂分选试验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一段65% 二段95% | 精矿1 | 8.42 | 43.92 | 71.58 |
精矿2 | 0.88 | 52.13 | 8.88 | |
中矿 | 10.48 | 3.16 | 6.42 | |
泥 | 23.74 | 1.5 | 6.89 | |
尾矿 | 56.48 | 0.57 | 6.23 | |
原矿 | 100.00 | 5.17 | 100.00 |
4.1.3 阶段磨浮流程Ⅰ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6,试验结果见表17。
图6 阶段磨浮流程Ⅰ
表17 阶段磨浮Ⅰ试验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一段65% 二段90% | 精矿 | 17.70 | 20.51 | 73.11 |
中矿1 | 18.81 | 2.73 | 10.34 | |
中矿2 | 10.78 | 4.69 | 10.18 | |
尾矿 | 52.71 | 0.60 | 6.37 | |
原矿 | 100.00 | 4.97 | 100.00 |
4.1.4 阶段磨浮流程Ⅱ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7,试验结果见表18。
图7 阶段磨浮流程Ⅱ
表18 阶段磨浮Ⅱ试验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一段65% 二段95% | 精矿1 | 7.74 | 46.43 | 67.00 |
精矿2 | 7.0 | 13.0 | 16.97 | |
精尾 | 13.74 | 2.0 | 5.12 | |
中矿 | 16.96 | 2.06 | 6.51 | |
尾矿 | 54.86 | 0.43 | 4.40 | |
原矿 | 100.00 | 5.36 | 100.00 |
由以上探索流程试验结果得知,阶段磨浮流程的回收率优于一段磨浮流程。同时探索了泥砂分选流程,由于矿泥含金品位为1.5g/t 且仍占有6.89%的回收率,不能直接抛尾,所以最终确定采用阶段磨矿浮选流程。
4.2 磨矿粒度试验
4.2.1 一段磨矿粒度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8,试验结果见表19。
图8 一段磨矿粒度试验流程
表19 一段磨矿粒度试验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60 | 精矿 | 17.07 | 23.29 | 75.81 |
尾 矿 | 82.93 | 1.53 | 24.19 | |
原 矿 | 100.00 | 5.24 | 100.00 | |
65 | 精矿 | 16.19 | 23.17 | 72.47 |
尾 矿 | 83.81 | 1.70 | 27.53 | |
原 矿 | 100.00 | 5.18 | 100.00 | |
70 | 精矿 | 17.05 | 23.89 | 76.24 |
尾 矿 | 82.95 | 1.53 | 23.76 | |
原 矿 | 100.00 | 5.34 | 100.00 |
一段磨矿粒度为-0.074mm占60%时,指标比较理想。
4.2.2 二段磨矿粒度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9,试验结果见表20。
图9 二段磨矿粒度试验流程
表20 二段磨矿粒度试验结果
-0.074mm含量(%)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85 | 精矿1 | 22.55 | 18.56 | 80.49 |
精矿2 | 7.96 | 8.64 | 13.22 | |
尾 矿 | 69.49 | 0.47 | 6.29 | |
原 矿 | 100.00 | 5.20 | 100.00 | |
90 | 精矿1 | 22.89 | 18.49 | 79.11 |
精矿2 | 8.81 | 9.82 | 16.17 | |
尾 矿 | 68.30 | 0.37 | 4.72 | |
原 矿 | 100.00 | 5.35 | 100.00 | |
95 | 精矿1 | 22.34 | 18.74 | 79.44 |
精矿2 | 9.86 | 8.72 | 16.31 | |
尾 矿 | 67.80 | 0.33 | 4.25 | |
原 矿 | 100.00 | 5.21 | 100.00 |
二段磨矿粒度为-0.074mm占90%时,指标比较理想。
4.3 调整剂种类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0,试验结果见表21。
图10 调整剂种类试验流程
表21 调整剂种类试验结果
调整剂 种类 | 调整剂 用量(g/t)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Na2CO3 | 800 | 精矿 | 1.95 | 101.0 | 36.29 |
精尾 | 6.07 | 17.69 | 19.79 | ||
中矿 | 20.82 | 9.16 | 35.14 | ||
尾 矿 | 71.16 | 0.67 | 8.78 | ||
原 矿 | 100.00 | 5.43 | 100.00 | ||
Na2SiO3 | 800 | 精矿 | 2.25 | 85.80 | 35.82 |
精尾 | 3.48 | 14.41 | 9.30 | ||
中矿 | 19.54 | 7.38 | 26.76 | ||
尾 矿 | 74.73 | 2.03 | 28.12 | ||
原 矿 | 100.00 | 5.39 | 100.00 | ||
CaO | 500 | 精矿 | 3.51 | 51.6 | 34.04 |
精尾 | 7.26 | 16.46 | 22.46 | ||
中矿 | 19.17 | 9.51 | 34.27 | ||
尾 矿 | 70.06 | 0.70 | 9.23 | ||
原 矿 | 100.00 | 5.32 | 100.00 | ||
CuSO4 | 200 | 精矿 | 3.18 | 72.32 | 42.43 |
精尾 | 4.54 | 15.06 | 12.61 | ||
中矿 | 23.49 | 8.03 | 34.80 | ||
尾 矿 | 68.79 | 0.80 | 10.16 | ||
原 矿 | 100.00 | 5.42 | 100.00 |
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Na2CO3作为介质PH调整剂其指标较好。另外,采用CuSO4作为活化剂,浮选回收率未改善。
4.4 调整剂用量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1,试验结果见表22。
图11 调整剂用量试验流程
表22 调整剂用量试验结果
Na2CO3 用量(g/t)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400 | 精矿 | 8.46 | 36.10 | 55.58 |
中矿 | 19.64 | 9.50 | 40.27 | |
尾 矿 | 71.90 | 0.80 | 10.47 | |
原 矿 | 100.00 | 5.49 | 100.00 | |
600 | 精矿 | 10.62 | 33.80 | 65.54 |
中矿 | 17.64 | 8.26 | 26.60 | |
尾 矿 | 71.74 | 0.60 | 7.86 | |
原 矿 | 100.00 | 5.48 | 100.00 | |
800 | 精矿 | 8.02 | 37.95 | 56.06 |
中矿 | 20.82 | 9.16 | 35.15 | |
尾 矿 | 71.16 | 0.67 | 8.79 | |
原 矿 | 100.00 | 5.43 | 100.00 | |
1000 | 精矿 | 9.59 | 32.07 | 59.46 |
中矿 | 17.94 | 8.86 | 30.73 | |
尾 矿 | 72.47 | 0.70 | 9.81 | |
原 矿 | 100.00 | 5.17 | 100.00 |
由以上结果确定Na2CO3用量为600 g/t。
4.5 捕收剂种类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2,试验结果见表23。
图12 捕收剂种类试验流程
表23 捕收剂种类试验结果
捕收剂种类及 用量(g/t)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丁铵黑药 100 | 精 矿 | 15.90 | 7.75 | 23.18 |
中 矿 | 25.02 | 14.43 | 67.92 | |
尾 矿 | 59.08 | 0.80 | 8.90 | |
原 矿 | 100.00 | 5.32 | 100.00 | |
丁铵黑药50 丁黄药 100 | 精 矿 | 10.62 | 33.80 | 65.54 |
中 矿 | 17.64 | 8.26 | 26.60 | |
尾 矿 | 71.74 | 0.60 | 7.86 | |
原 矿 | 100.00 | 5.39 | 100.00 | |
BK301 100 | 精 矿 | 11.13 | 6.65 | 13.79 |
中 矿 | 25.66 | 15.91 | 76.08 | |
尾 矿 | 63.21 | 0.86 | 10.13 | |
原 矿 | 100.00 | 5.37 | 100.00 | |
烷-1 60 丁铵黑药 50 丁黄药 100 P-1 60 | 精 矿 | 9.25 | 38.94 | 68.60 |
中 矿 | 20.72 | 6.03 | 23.80 | |
尾 矿 | 70.03 | 0.57 | 7.60 | |
原 矿 | 100.00 | 5.25 | 100.00 |
采用新型药剂烷-1及P-1试验结果与采用丁铵黑药与丁黄药组合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仍选用丁铵黑药与丁黄药组合作为捕收剂。
4.6 捕收剂用量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3,试验结果见表24。
图13 捕收剂用量试验流程
表24 捕收剂用量试验结果
粗选捕收剂 用量(g/t)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丁铵黑药40 丁黄药80 | 精矿 | 5.95 | 38.50 | 43.45 |
中矿 | 21.13 | 12.40 | 48.25 | |
尾 矿 | 72.92 | 0.60 | 8.30 | |
原 矿 | 100.00 | 5.27 | 100.00 | |
丁铵黑药50 丁黄药100 | 精矿 | 10.62 | 33.80 | 65.54 |
中矿 | 17.64 | 8.26 | 26.60 | |
尾 矿 | 71.74 | 0.60 | 7.86 | |
原 矿 | 100.00 | 5.39 | 100.00 | |
丁铵黑药70 丁黄药140 | 精矿 | 12.72 | 30.62 | 71.01 |
中矿 | 19.07 | 6.55 | 22.77 | |
尾 矿 | 68.21 | 0.50 | 6.22 | |
原 矿 | 100.00 | 5.49 | 100.00 | |
丁铵黑药80 丁黄药160 | 精矿 | 14.92 | 26.36 | 73.03 |
中矿 | 19.90 | 5.76 | 21.28 | |
尾 矿 | 65.18 | 0.47 | 5.69 | |
原 矿 | 100.00 | 5.39 | 100.00 |
丁铵黑药总量为180g/t,丁黄药总量为360g/t时浮选指标较好。粗选作业用量为丁铵黑药70g/t及丁黄药140g/t,各次扫选作业减半。
4.7 浮选时间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4,试验结果见表25。
图14 浮选时间试验流程
表25 浮选时间试验结果
时间(分) |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
个别 | 累计 | 个别 | 正累计 | 负累计 | 个别 | 正累计 | 负累计 | 个别 | 正累计 | |
4 | 4 | 精矿1 | 6.15 | 6.15 | 100.00 | 36.30 | 36.30 | 5.25 | 42.50 | 42.50 |
2 | 6 | 精矿2 | 1.74 | 7.89 | 93.85 | 26.50 | 34.14 | 3.22 | 8.78 | 51.28 |
2 | 8 | 精矿3 | 1.17 | 9.06 | 92.11 | 23.20 | 32.73 | 2.78 | 5.17 | 56.45 |
2 | 10 | 精矿4 | 0.97 | 10.03 | 90.94 | 20.40 | 31.53 | 2.52 | 3.77 | 60.22 |
2 | 12 | 精矿5 | 0.92 | 10.95 | 89.97 | 21.40 | 30.68 | 2.32 | 3.75 | 63.97 |
2 | 14 | 中矿1 | 3.59 | 14.54 | 89.05 | 16.10 | 27.08 | 2.13 | 11.00 | 74.97 |
2 | 16 | 中矿2 | 2.0 | 16.54 | 85.46 | 10.30 | 25.05 | 1.54 | 3.92 | 78.89 |
2 | 18 | 中矿3 | 1.49 | 18.03 | 83.46 | 8.10 | 23.65 | 1.33 | 2.30 | 81.19 |
2 | 20 | 中矿4 | 2.75 | 20.78 | 81.97 | 5.92 | 21.31 | 1.21 | 3.10 | 84.29 |
2 | 22 | 中矿5 | 2.05 | 22.83 | 79.22 | 4.92 | 19.83 | 1.04 | 1.92 | 86.21 |
2 | 24 | 中矿6 | 1.54 | 24.37 | 77.17 | 4.49 | 18.86 | 0.94 | 1.32 | 87.53 |
2 | 26 | 中矿7 | 1.66 | 26.03 | 75.63 | 4.20 | 17.93 | 0.87 | 1.33 | 88.86 |
2 | 28 | 中矿8 | 1.66 | 27.69 | 73.97 | 3.24 | 17.05 | 0.79 | 1.02 | 89.88 |
2 | 30 | 中矿9 | 1.38 | 29.07 | 72.31 | 2.87 | 16.38 | 0.73 | 0.75 | 90.63 |
2 | 32 | 中矿10 | 1.23 | 30.30 | 70.93 | 2.79 | 15.82 | 0.69 | 0.65 | 91.28 |
2 | 34 | 中矿11 | 1.13 | 31.43 | 69.70 | 2.54 | 15.35 | 0.66 | 0.55 | 91.83 |
2 | 36 | 中矿12 | 1.03 | 32.46 | 68.57 | 2.34 | 14.93 | 0.65 | 0.46 | 92.29 |
尾矿 | 67.54 | 100.0 | 67.54 | 0.60 | 5.25 | 0.60 | 7.71 | 100.0 | ||
原矿 | 100.0 | 5.25 | 100.0 |
从浮选时间试验结果可知,该矿石浮游速度缓慢,前12分钟浮选回收率仅为63.97%,从负累计品位可看出,浮选尾矿降低速度较缓慢,浮选30分钟后回收率上升也很缓慢,故确定浮选时间为30分钟即可。
4.8 综合条件试验
综合条件试验采用条件试验所确定的最佳参数,进行了一段磨浮与阶段磨浮流程的试验。
4.8.1 阶段磨浮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5,试验结果见表26。
图15 阶段磨浮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表26 阶段磨浮综合条件试验结果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
个别 | 累计 | 个别 | 累计 | 个别 | 累计 | |
精矿1 | 0.78 | — | 114.57 | — | 17.05 | — |
1精尾4 | 0.65 | 1.43 | 81.03 | 99.32 | 10.05 | 27.10 |
1精尾3 | 0.92 | 2.35 | 57.03 | 82.77 | 10.01 | 37.11 |
1精尾2 | 1.56 | 3.91 | 32.43 | 62.68 | 9.65 | 46.76 |
1精尾1 | 4.07 | 7.98 | 9.90 | 35.76 | 7.69 | 54.45 |
精矿2 | 0.45 | — | 116.70 | — | 10.02 | 64.47 |
2精尾4 | 0.30 | 0.75 | 66.49 | 96.62 | 3.81 | 68.28 |
2精尾3 | 0.47 | 1.22 | 30.10 | 70.99 | 2.70 | 70.98 |
2精尾3 | 1.50 | 2.72 | 7.04 | 35.72 | 2.02 | 73.00 |
2精尾1 | 4.38 | 7.10 | 2.25 | 15.07 | 1.88 | 74.88 |
中矿1 | 7.08 | — | 12.10 | — | 16.35 | 91.23 |
中矿2 | 4.89 | — | 2.35 | — | 2.19 | 93.42 |
中矿3 | 4.80 | — | 1.50 | — | 1.37 | 94.79 |
尾矿 | 68.15 | — | 0.40 | — | 5.21 | 100.00 |
原矿 | 100.00 | 5.24 | 100.00 |
从试验结果可知,一段浮选二次精选、二段浮选二次精选即可。
4.8.2 一段磨浮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6,试验结果见表27。
图16 一段磨浮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表27 一段磨浮综合条件试验结果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精矿 | 2.97 | 96.08 | 54.35 |
精尾Ⅰ | 7.28 | 3.33 | 4.62 |
精尾Ⅱ | 1.95 | 4.17 | 1.55 |
精尾Ⅲ | 1.21 | 11.84 | 2.73 |
精尾Ⅳ | 1.79 | 37.08 | 12.64 |
中矿1 | 8.62 | 6.19 | 10.16 |
中矿2 | 4.72 | 3.99 | 3.59 |
中矿3 | 3.69 | 2.63 | 1.85 |
尾矿 | 67.77 | 0.66 | 8.51 |
原矿 | 100.00 | 5.25 | 100.00 |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阶段磨浮流程的指标略好于一段磨浮流程。为了进一步对比两种流程,又分别进行了阶段磨浮及一段磨浮的闭路试验。
4.9 一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4.9.1 两次精选作业的一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7,数质量流程如图18,试验结果见表28。
图17 两次精选的一段磨浮闭路流程
图18 两次精选的一段磨浮数质量流程
表28 闭路试验结果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精矿 | 9.78 | 47.56 | 87.15 |
尾矿 | 90.22 | 0.76 | 12.85 |
原矿 | 100.00 | 5.34 | 100.00 |
4.9.2 四次精选作业的一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19,数质量流程如图20,试验结果见表29。
图19 四次精选的一段磨浮闭路流程
图20 四次精选的一段磨浮数质量流程
表29 闭路试验结果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精矿 | 7.33 | 62.48 | 86.18 |
尾矿 | 92.67 | 0.79 | 13.82 |
原矿 | 100.00 | 5.31 | 100.00 |
4.10阶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4.10.1 两次精选作业的阶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21,数质量流程如图22,试验结果见表30。
图21 两次精选的阶段磨浮闭路流程
图22 两次精选的阶段磨浮数质量流程
表30 浮选闭路试验结果
产物 名称 | 产率 (%) | 品位(%) | 回收率(%) | ||||
Au(g/t) | As | S | Au | As | S | ||
金精矿 | 10.21 | 47.87 | 0.75 | 18.74 | 90.52 | 89.50 | 90.26 |
尾 矿 | 89.79 | 0.57 | 0.01 | 0.23 | 9.48 | 10.50 | 9.74 |
原 矿 | 100.00 | 5.40 | 0.086 | 2.12 | 100.00 | 100.00 | 100.00 |
4.10.2 四次精选作业的阶段磨浮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23,数质量流程如图24,试验结果见表31。
图23 四次精选的阶段磨浮闭路流程
图24 四次精选的阶段磨浮数质量流程
表31 闭路试验结果
产物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g/t) | 金回收率(%) |
精矿 | 7.52 | 63.59 | 89.60 |
尾矿 | 92.48 | 0.60 | 10.40 |
原矿 | 100.00 | 5.34 | 100.00 |
5 浮选试验产品考查
5.1 原矿-0.074mm占85%、90%、95%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
对该产品主要是通过磨制团矿片,镜下进行金属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在镜下检测过程中,由于富连体在浮选过程中容易进入精矿样品,在检测统计过程中视为单体硫化物,测量结果见表32。
表32 原矿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结果
连生关系 | 单体 (富连体) | 硫化物与 脉石 | 脉石包裹 | 合计 | |
相对含量 (%) | -0.074mm占85% | 79.6 | 14.0 | 6.4 | 100.0 |
-0.074mm占90% | 82.8 | 11.7 | 5.5 | 100.0 | |
-0.074mm占95% | 84.4 | 10.5 | 5.1 | 100.0 |
通过表32中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硫化物呈单体和富连体,而纯脉石包裹硫化物分别占6.4%、5.5%、5.1%,硫化物解离特征无明显区别。
5.2 –0.074mm占90%粒度原矿金的赋存状态考查
对该粒度的样品进行消除有机碳和选择性溶金方法进行考查,其结果见表33。
表33 金的赋存状态分析结果
赋存状态 | 单体可浸金 | 硫化物中金 | 脉石中金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6.16 | 86.26 | 7.58 | 100.0 |
5.3 浮选尾矿硫化物流失状态及金矿物流失状态考查
对金品位为0.57g/t的闭路浮选尾矿进行考查,通过磨制团矿片经镜下检测,样品基本上见不到硫化物颗粒,偶尔只见到小于3微米以下的硫化物包裹体,选别效果较好。流失于尾矿中的硫化物绝大多数为脉石包裹硫化物,流失于尾矿中的金矿物绝大多数为脉石包裹金。其硫化物赋存状态检测结果见表34,金的赋存状态见表35。
表34 浮选尾矿硫化物流失状态考查
连生关系 | 硫化物单体 | 与脉石连生 | 脉石包裹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2.6 | 4.1 | 93.3 | 100.0 |
表35 浮选尾矿金的赋存状态考查
赋存状态 | 单体裸露金 | 硫化物中金 | 脉石中金 |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1.12 | 1.43 | 97.45 | 100.0 |
5.4 金精矿多元素分析
表36 多元素分析结果
元素 | Au(g/t) | Ag(g/t) | S | Fe | CaO | MgO | Al2O3 |
含量(%) | 47.87 | 10.50 | 18.74 | 23.65 | 4.01 | 3.42 | 10.49 |
元素 | SiO2 | As | C | Cu | Pb | Zn | Sb |
含量(%) | 21.81 | 0.75 | 5.21 | 0.051 | 0.025 | 0.074 | 1.40 |
注:金精矿为阶段磨浮二次精选作业闭路试验精矿。
5.5 精矿碳物相分析
表37 精矿碳物相分析
相别 | C/碳酸盐 | C/有机碳 | C/石墨 | C总 |
含量(%) | 1.29 | 1.76 | 2.16 | 5.21 |
相对含量(%) | 24.76 | 33.78 | 41.46 | 100.00 |
5.6 精矿硫物相分析
表38 精矿硫物相分析
相别 | S/硫酸盐 | S/硫化物 | S/自然硫 | S总 |
含量(%) | 0.21 | 18.28 | 0.25 | 18.74 |
相对含量(%) | 1.12 | 97.55 | 1.33 | 100.00 |
5.7浮选精矿产品考查
对浮选精矿进行磨制团矿片,经镜下进行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其结果见表39,金的赋存状态见表40。
表39 精矿硫化物单体解离度考查
连生关系 | 单体 | 与脉石连生 | 脉石包裹 | 合计 |
相对含量 (%) | 92.1 | 6.5 | 1.4 | 100.0 |
表40 精矿金的赋存状态考查
赋存状态 | 单体裸露金 | 硫化物中金 | 脉石中金 | 合计 |
相对含量(%) | 12.15 | 84.74 | 3.11 | 100.0 |
5.8 沉降试验
(1)原矿-0.074mm占90%沉降速度测定。
对原矿进行浓度为15%、20%沉降试验,结果见表41,沉降曲线见图25。
表41 原矿-0.074mm占90%沉降速度试验结果
沉降时间 | 澄清区高度(mm) | ||
小时 | 分 | 浓度:15% | 浓度:20% |
5 | 15 | 8 | |
10 | 30 | 15 | |
20 | 58 | 28 | |
30 | 86 | 41 | |
40 | 112 | 54 | |
50 | 136 | 67 | |
1 | 156 | 79 | |
1 | 20 | 190 | 103 |
1 | 40 | 217 | 125 |
2 | 239 | 148 | |
2 | 30 | 268 | 178 |
3 | 280 | 209 | |
3 | 30 | 283 | 225 |
4 | 286 | 229 | |
4 | 30 | 288 | 232 |
5 | 290 | 235 | |
6 | 294 | 240 | |
8 | 297 | 243 | |
9 | 300 | 246 | |
24 | 312 | 266 | |
沉降总高度(mm) | 392 | 362 |
图25 原矿沉降速度曲线
(2)原矿-0.074mm占60%沉降速度测定。
对原矿进行浓度为25%、30%沉降试验,结果见表42,沉降曲线见图26。
表42 原矿-0.074mm占60%沉降速度试验结果
沉降时间 | 澄清区高度(mm) | ||
小时 | 分 | 浓度:25% | 浓度:30% |
5 | 14 | 11 | |
10 | 25 | 16 | |
20 | 46 | 25 | |
30 | 65 | 33 | |
40 | 84 | 41 | |
50 | 102 | 50 | |
1 | 119 | 63 | |
1 | 155 | 76 | |
1 | 40 | 175 | 87 |
2 | 196 | 104 | |
2 | 30 | 202 | 129 |
3 | 206 | 134 | |
3 | 30 | 208 | 138 |
4 | 211 | 142 | |
4 | 30 | 213 | 145 |
5 | 215 | 148 | |
6 | 219 | 152 | |
8 | 225 | 159 | |
9 | 226 | 162 | |
24 | 231 | 179 | |
沉降总高度(mm) | 392 | 362 |
图26 原矿沉降速度曲线
(3)浮选精矿沉降速度测定。
采用图十九浮选闭路试验精矿,矿浆浓度10%、15%,沉降试验结果见表43,沉降曲线见图27。
表43 浮选精矿沉降速度试验结果
沉降时间 | 澄清区高度(mm) | ||
小时 | 分 | 浓度:10% | 浓度:15% |
5 | 121 | 111 | |
10 | 193 | 159 | |
15 | 288 | 215 | |
20 | 291 | 245 | |
30 | 293 | 265 | |
1 | 294 | 273 | |
1 | 30 | 294 | 274 |
2 | 294 | 275 | |
3 | 294 | 276 | |
5 | 294 | 276 | |
24 | 294 | 276 | |
沉降总高度(mm) | 325 | 325 |
图27 精矿沉降速度曲线
(4)浮选尾矿沉降速度测定。
采用图二十三浮选闭路试验尾矿,矿浆浓度15%、20%,沉降试验结果见表44,沉降曲线见图28。
表44 浮选尾矿沉降速度试验结果
沉降时间 | 澄清区高度(mm) | ||
小时 | 分 | 浓度:15% | 浓度:20% |
5 | 8 | 5 | |
10 | 15 | 10 | |
20 | 29 | 19 | |
30 | 41 | 27 | |
40 | 53 | 35 | |
50 | 65 | 44 | |
1 | 76 | 52 | |
1 | 20 | 98 | 68 |
1 | 40 | 119 | 84 |
2 | 140 | 99 | |
2 | 30 | 171 | 123 |
3 | 203 | 149 | |
3 | 30 | 218 | 172 |
4 | 222 | 177 | |
5 | 228 | 184 | |
6 | 232 | 187 | |
7 | 235 | 190 | |
8 | 239 | 194 | |
9 | 243 | 198 | |
10 | 261 | 222 | |
24 | 262 | 222 | |
沉降总高度(mm) | 341 | 321 |
图28 尾矿沉降速度曲线
6 推荐原则工艺流程及技术条件
工艺参数及流程结构:
一段磨矿:-0.074mm占60%
一段浮选: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二次精选
二段磨矿:-0.074mm占90%
一段浮选: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二次精选
技术条件:
药剂条件 作业 | Na2CO3 (g/t) | 丁铵黑药 (g/t) | 丁基黄药 (g/t) | 2#油 (g/t) | 浮选时间 (min) | |
一段磨矿 | 粗选 | 600 | 50 | 100 | 40 | 5 |
扫选 | 35 | 70 | 20 | 5 | ||
二段磨矿 | 粗选 | 300 | 40 | 80 | 40 | 8 |
扫选Ⅰ | 20 | 40 | 20 | 6 | ||
扫选Ⅱ | 20 | 40 | 20 | 6 | ||
合计 | 900 | 165 | 330 | 140 | 30 |
图29 推荐浮选工艺流程
7 结语
(1)云南镇沅矿石中金矿物及其载体矿物粒度微细,不利于金矿物的暴露与解离,需要在较细的磨矿粒度条件下进行浮选。
(2)浮选试验研究表明,该矿石采用阶段磨浮流程结果好于一段磨浮流程,在原矿粒度为90%-0.074mm时,一段磨浮尾矿品位为0.76g/t,浮选回收率为87.15%,阶段磨浮尾矿品位为0.57g/t,浮选回收率为90.52%。因此确定采用阶段磨浮流程进行浮选。
(3)由于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含泥碳质矿物,影响矿石矿化速度,因此矿石浮游速度缓慢,需要在较高药剂浓度下长时间浮选。
(4)闭路试验浮选尾矿品位0.57g/t,经产品考查,流失于尾矿中的硫化物93.3%为脉石包裹,流失于尾矿中的金97.45%为脉石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