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低品位、难处理黄金矿产资源分布较为广泛的国家,现已探明的黄金地质储量中,约有1000t左右属于难处理金矿资源,约占黄金探明总储量(4634t)的1/4。随着易选易浸金矿的大量开采,资源日益枯竭,研究开发有效提取难处理金矿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清洁工艺,已成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处理难浸金矿的方法大致有氧化预处理-氰化、强化氰化和非氰化浸出3大类,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氧化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焙烧法、加压氧化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已成为其中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方法,其优点是对环境无污染,流程简单,投资少,成本低。本文对含砷微细浸染型难处理金矿进行了细菌预氧化与化学预氧化-氰化提金试验研究。
一、矿石性质
原矿化学多项分析结果见表1。矿石中有价金属是金,有害元素砷含量较高,同时含有害杂质锑和炭。原矿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辉锑矿、雄黄(主)、雌黄,偶见毒砂,如表2所示。金以超显微形式存在,浸染状分布,主要与黄铁矿相关。载金矿物很细,大多在1~5 μm之间。矿石中90%以上的金是以包裹金形态存在,其中,硫化物包裹金占30.96%,其他包裹金占59.53%,属含硫高砷微细浸染型难浸金矿石。
表1 原矿化学多项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Au(g/t) | Ag(g/t) | As | TFe | TS | 有机C | TC | Sb | TiO2 | K2O |
23.30 | 2.72 | 4.30 | 4.04 | 5.54 | 0.21 | 1.85 | 0.26 | 0.48 | 2.00 |
CaO | MgO | SiO2 | Al2O3 | FeO | Na2O | Cu | Pb | Zn | |
2.78 | 1.10 | 50.95 | 15309 | 4.74 | 0.50 | 0.012 | 0.004 | 0.022 |
表2 矿石中主要矿物成分相对含量(质量分数)/%
石英 | 白云石、方解石 | 绢云母 | 雄黄、雌黄 | 绿泥石 | 地开石 | 黄铁矿 | 辉锑矿 | 毒砂 |
43.6 | 14.3 | 11.1 | 11.1 | 6.3 | 6.3 | 4.5 | 2.8 | 偶见 |
二、化学氧化与细菌氧化原理
在碱性介质的化学氧化预处理过程中,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矿物中的硫、砷、铁分别被氧化成硫酸盐、砷酸盐及赤铁矿,从而破坏硫化矿物晶格结构,使被其包裹的金暴露出来,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2FeS2+8Na0H+15/202→Fe203+4Na2S04+4H20 (1)
2FeAsS+lONaOH+702→Fe203+2Na3As04+5H20+2Na2S04 (2)
硫化矿的细菌预氧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化学氧化、生物氧化与原电池反应同时发生,硫化矿物中的硫、砷、铁、锑分别被氧化成硫酸盐、砷酸盐、锑酸盐、铁的氢氧化物或铁矾等,最终使硫化物晶体破坏,使其被包裹的金暴露出来,得以用氰化法回收。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2FeS2+702+2H20→2FeS04+2H2S04 (3)
FeS2+2Fe3+→3Fe2++2S0 (4)
FeS2+14Fe3++8H20→15Fe2++2S042-+16H+ (5)
4Fe2++O2+4H+→4Fe3++2H20 (6)
2FeAsS+702+H2S04+2H20→2H3As04+Fe2(S04)3 (7)
FeAsS+7Fe3++4H20→8Fe2++H3As04+S0+5H+ (8)
FeAsS+5Fe3+→S0+As3++6Fe2+ (9)
2S0+302+2H20→2H2S04 (10)
对于黄铁矿的细菌氧化机理目前主要有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联合浸出3种观点(反应式(3)~(4)、(6),见图1),Boon提出两步生物氧化机理(反应式(5)~(6)),毒砂的氧化主要是间接作用(反应式(7)~(10)、(6))。黄铁矿、毒砂的细菌氧化过程均为需氧反应,其中黄铁矿的氧化过程是产酸反应,毒砂的氧化是耗酸反应。从热力学角度分析,毒砂先于黄铁矿被氧化。
三、浸出条件试验
(一)化学预处理-氰化浸金试验
采用浮选工艺处理该矿石,金精矿中金的回收率为27.83%,金品位得不到富集;原矿直接全泥氰化时金的浸出率很低,仅5.62%,必须进行预氧化才能使金有效暴露出来,再用氰化法回收。
在矿石粒度为-0.048mm粒级占90%、矿浆浓度33%、NaOH用量10%、反应温度65℃的条件下化学预氧化处理72h,金的浸出率达65.4%,比全泥氰化提高了60%,起到一定效果。但尾渣金品位为8.03g/t,尚有很大部分包裹金未浸出。
(二)细菌预氧化-氰化浸出试验
细菌氧化预处理的目的是氧化载金矿物,使毒砂和黄铁矿晶格破坏,使包裹于其中的金解离出来以利于下一步的氰化浸出。
试验用的中温菌为笔者所在单位从福建某温泉中采集驯化的菌种。原矿破碎细磨至一定粒度后接入菌种进行细菌预氧化,试验考察了细菌预氧化过程中磨矿细度、矿浆浓度、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等因素对金浸出率的影响。氧化渣采用炭浸法(CIL)在常温下进行氰化浸出提金。氰化固定条件为:矿浆浓度33%、NaCN用量为6kg/t,活性炭用量为50kg/t,pH值为11.5,氰化时间24h。
细菌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矿浆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是主要的反应特征参数。细菌预氧化过程矿浆电位和pH值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矿物的电位愈小愈有利于浸出,25℃时N型和P型黄铁矿的标准电极电位分别为0.458 V和0.368 V,说明需达到较高电位时黄铁矿才能氧化溶解,黄铁矿较其他硫化矿难浸。要使黄铁矿溶解,必须破坏其晶格,根据价键理论,黄铁矿表面失去电子,价键不会被破坏,只是提高表面电位,达到分解电势时价键才被破坏。在细菌氧化作用下,保持溶液中的较高电位,才能保证矿物表面不断失去电子,电位相应提高,促进黄铁矿的溶解。因此电位是影响黄铁矿溶解的关键因素。由于细菌菌群强烈的氧化作用,溶液中Fe2+/Fe3+的比例急剧增大,电位升高,尤其在前60h电位迅速升高,120h后电位变化趋于平缓,氧化过程中后期矿浆电位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790 mV(SHE)以上,利于黄铁矿的氧化。
pH值呈初期升高后期下降的趋势,初期由于矿石中酸可溶物质(钙、镁碳酸盐等)的溶解耗酸,Fe2+的氧化也是耗酸反应,pH值升高;随着矿物中低价硫氧化成硫酸根(见反应式(9))溶液的pH值在48h时呈明显下降趋势,到一定值后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随后再次下降,其原因是硫氧化后产生一定量的硫酸,同时当溶液中的[Fe3+]和[S042-]达到黄钾铁矾生成所需的溶度积时,溶液中析出黄钾铁矾,由于黄钾铁矾的生成消耗了大量的OH-,导致了溶液中[H+]的升高,pH值下降。
1、磨矿粒度的影响
在细菌接种量10%、矿浆浓度15%、pH=1.8±0.2、搅拌强度180r/min、反应温度45℃条件下预氧化7d,不同磨矿粒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粒级变细金浸出率升高,细磨至-0.074~粒级占95%时,金浸出率达89.24%,再细磨对提高金浸出效果不显著。由于生物氧化是一种接触氧化,若氧化矿物的粒度过粗,则可供细菌吸附的表面积小,吸附到固体颗粒上的细菌总量少,矿物氧化速率低。综合考虑成本,磨矿粒度选取-0.074~粒级占95%。
2、矿浆浓度的影响
在磨矿粒度-0.074mm粒级占95%、细菌接种量10%、pH=1.8±0.2、搅拌强度180r/min、反应温度45℃条件下进行不同矿浆浓度预氧化试验,结果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矿浆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较大,浸出速率随矿浆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但浓度过高后金浸出率下降。在较高矿浆浓度下,振荡培养产生的对细菌的剪切力较大,不仅使细菌难以吸附至矿物表面,也易使细菌的细胞壁受到损伤。试验表明,在保持高浸出率的前提下,最佳矿浆浓度为15%。
3、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的影响
在磨矿粒度-0.074mm粒级占95%、矿浆浓度为15%、接种量为10%、pH=1.8±0.2、搅拌强度180r/min条件下进行氧化时间和氧化温度试验,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细菌氧化时间的延长,金的浸出率随着升高,考虑到成本因素,预氧化时间选7d为宜。金的浸出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反应温度为45℃,细菌氧化7d时金的浸出率为89.24%,高出40℃时金的浸出率。其原因是试验采用的菌种是中温菌,以硫杆菌和微螺旋菌为主,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在45℃时细菌的生长速度较快,氧化活性较高,利于黄铁矿晶格的破坏和矿物的分解,提高了金的浸出率。
四、结语
所研究的含砷微细浸染型金矿石中90%的金以包裹金形态存在,采用浮选工艺无法富集,直接全泥氰化无法有效提取金。通过化学氧化和细菌预氧化工艺的比较,得出细菌预氧化-氰化工艺能够有效处理该金矿石,最佳工艺条件为:磨矿粒度-0.074mm95%、矿浆浓度15%、细菌接种量10%、pH=1.8±0.2、搅拌强度180r/min、45℃氧化7d。该工艺条件下金浸出率达89.24%,而且工艺过程中无烟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