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拜耳法”系奥地利化学家K·J·Bayer于1887年发明的处理优质铝土矿制取氧化铝的一种方法。拜耳法就是用含有大量游离苛性碱的循环母液处理铝土矿,溶出其中的氧化铝得到铝酸钠溶液,往铝酸钠溶液中添加氢氧化铝晶种,经过一定时间的搅拌分解就可以析出氢氧化铝,分解母液经蒸发后用于溶出下一批铝土矿。
拜耳法生产中经常用到苛性比、硅量指数、循环效率、晶种系数等概念。拜耳法就是用碱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工业上把溶液中以NaAlO2和NaOH形式存在的Na2O叫做苛性碱(记作Na2Ok),以Na2CO3形式存在的Na2O叫做碳酸碱(记作Na2Oc),以Na2CO4形式存在的Na2O叫做硫酸碱(记作Na2O),所有形态的碱的总和称做全碱(记作Na2Ot)。
苛性比就是铝酸钠溶液中的Na2Ok与Al2O3的摩尔比,记作αko。美国习惯用铝酸钠溶液中的Al2O3与Na2Ok的质量比表示,符号A/N。
硅量指数指铝酸钠溶液中的Al2O3与SiO2含量的比,符号A/S。
循环效率指铝酸钠溶液中的1t Na2O在一次拜耳法循环中产出的Al2O3的量(t),用E表示。它表明碱的利用率的高低。
晶种系数(种子比)指添加晶种氢氧化铝中的Al2O3数量与分解原液中的Al2O3数量之比。
分解离指分解出氢氧化铝中的Al2O3数量占精液中所含Al2O3数量之比。计算式为:
η=(1-αa/αm)×100%
式中 αa,αm-分别表示分解精液和分解母液的苛性比值。
拜耳法生产包括四个过程:(1)用αk=3.4的分解母液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使溶出液的αk=1.6~1.5;(2)稀释溶出液,洗涤分离出精制铝酸溶液(精液);(3)精液加晶种分解;(4)分解母液蒸发浓缩至苛性碱的浓度达到溶出要求(230~280g/L)。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图
在这四个过程中,铝土矿的溶出是拜耳法的关键工序。铝土矿中的三水铝石在140℃就很快地溶入苛性碱液,一水软铝石在180℃也就很快地溶入苛性碱液,而一水硬铝石在240℃以上才较快地溶入苛性碱液,刚玉根本就不溶。为了使苛性碱溶液的温度达到溶出所需温度,就要用压力釜给苛性碱液加热。溶出氧化铝的浆液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需要取出其所含的能量,采用自蒸法产出二次蒸汽来预热进入高压釜前的浆液,同时降低了溶出液的温度和压力,流出高压釜进入敞开容器洗涤、分离出铝酸钠精液。现代生产都是把一系列预热器、高压釜和自蒸发器串联为溶出器组织进行连续作业。浆液靠高压泵打入夺力釜,对于一水硬铝石需达到3.33MPa/cm2以上的压力。所以把高压溶出车间比喻为氧化铝生产过程的心脏。
高压溶出用高压蒸汽加热,分为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种。直接加热高压溶出就是把制好的原矿浆(经95℃预脱硅)压入双程预热器,加热到160℃,流到溶出器,在头两个或三个高压釜直接通入新蒸汽加热至溶出温度,然后依次进入后面的溶出器保温溶出。蒸汽直接加热溶出没有机械搅拌,结构简单。但也有许多缺点,矿浆一进入高压釜就受到稀释,要求循环母液苛性碱浓度高,从而增加了母液蒸发的负荷。间接加热用十级自蒸发的二次蒸汽把矿浆预热至200℃,在高压釜中用新蒸汽间接加热到溶出温度,蒸汽冷凝水不进入矿浆,高压釜中需要机械搅拌,流出矿浆经过十一级自蒸发回收热量,热利用率高。但间接加热高压溶出器组比直接加热器复杂,投资大。
拜耳法溶出时,为了减少结疤结瘤通常要进行脱硅,有在的原矿浆槽中于90℃以下的低温脱硅和在150℃下进行的中温脱硅,后者的脱硅效果较好,溶出液的硅量指数也较高。拜耳法溶液中Al2O3和SiO2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时溶液中Al2O3和SiO2的质量浓度
拜耳法要求铝土矿中的Al2O3含量达55%以上,A/S越大越好。A/S从11降至7,生产成本将增加14.5%。我国的铝土矿大多为A/S=5~7(占所有矿的59.3%),拜耳法不能经济地处理。对这部分铝土矿就要用碱石灰烧结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