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久帅和文书明等人通过岩相学分析、SEM-EDS分析和ICP-MS分析等确定了黄铜矿和斑铜矿等硫化铜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存在,并研究了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结构和成分,测定了溶液中流体包裹体释放的铜铁元素总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黄铜矿和斑铜矿中存在着大量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呈孤立状和成群产出,形状有长条状、椭圆状和不规则状,包裹体沿黄铜矿晶体生长带呈定向分布,个体大小在3~60μm不等。斑铜矿与透明矿物石英的接触关系表明,斑铜矿或与石英接触,有溶蚀边,或侵人石英裂隙中。石英中部分裂隙状分布的流体包裹体切穿了石英颗粒,延伸至斑铜矿边界,说明此类包裹体中的流体与成矿有关。黄铜矿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捕获的这些包裹体富含铜、铁、氯和硫酸根等离子。在破碎和磨矿过程中,这些流体包裹体溢出,释放到浮选矿浆。实验结果显示溶液中的铜、铁元素浓度分别为5.79 × 10-6moI/L和17.20 × 10-6moI/L,远高于黄铜矿溶解的实验值(0.05 × 10-6moI/L和0.12 × 10-6moI/L)。因此,包裹体的释放是溶液中铜铁离子的主要来源,这是浮选矿浆中难免离子来源途径的新发现。同时包裹体释放后的残留位域造成了黄铜矿表面组成和粗糙度等形貌的差异。
为了考察难免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魏明安和孙传尧利用一些可溶性金属盐类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这些难免离子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将难免离子分成两类,第1类为Mg 2+和AI3+等离子,对黄铜矿的浮选具有较大影响。第2类为Pb2+、Zn2+、Fe2+、Fe3+和Ca2+等离子,对黄铜矿的浮选几乎没有影响。对浮选产生影响的金属离子有Mg2+和Al3+,浓度为2.5 × 10- 4moI/L时,使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降低了3%~7%,其中Mg 2+对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的影响并没有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AI3+浓度的提高,黄铜矿的浮选回收率进一步降低。其他的金属离子包括Pb2+、Zn2+,Fe2+、Fe3+和Ca2+等低浓度时对黄铜矿的浮选并没有影响。在浓度增大以后,所有离子都或多或少地对黄铜矿的浮选产生了抑制作用。Fe3+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是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2.5 × 10-3moI/L)后开始显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