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芬等[38]采用丁黄药、680和Mac-10作为捕收剂,在不同条件下对黄铜矿、黄铁矿的浮选行为和实际矿石的分选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ac-10在铜硫浮选分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捕收能力较丁黄药、680好,并且选择性好,能在较少的药剂用量时,在中性或者弱碱性条件下,实现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有效分离。
杨柳毅等人为了提升云南某低品位碳质硫铁矿硫指标,采用反浮选—正浮选新工艺的同时选用浮选性能良好、价格较低的混合捕收剂402替代之前使用的捕收剂丁基黄药,使硫铁矿精矿品位提升到了42.25%,还将碳质量分数降为1.58%,同时获得硫铁矿回收率为 92.96%。
长沙矿冶研究院刘旭等人研制了一种硫铁矿的新型捕收剂CYS,代替现场使用的黄药对广东某硫铁矿进行试验研究,不仅获得的硫精矿品位更高,还减少了药剂用量。
苏建芳根据安徽某伴生硫铁矿原矿特点,采用原有选硫流程,配合使用新型硫浮选捕收剂AT608及起泡剂BK204,在获得硫精矿品位为41.99%的同时还获得了88.12%的回收率,不仅提高了硫精矿指标还使药剂用量大幅度下降(现在AT608用量为115 g/t,之前乙基黄药用量为230 g/t)。
穆枭等针对云南蒙自地区高砷含黄铁矿尾矿,利用石灰、高锰酸钾、腐殖酸钠和SN等不同抑制剂进行了降砷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碱条件下,有机抑制剂SN对毒砂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以使硫精矿中的砷质量分数从1.74%降至0.21%,且几乎不影响黄铁矿的浮选回收,硫的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
在pH=8的条件下,周源、曾娟等研究了Na2S2O3+焦性没食子酸、NaCIO+焦性没食子酸、CaC12+单宁酸、KMnO4+单宁酸、NaCIO +腐殖酸钠5种组合抑制剂对黄铜矿和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可以在铜、硫浮选分离时作为黄铁矿的抑制剂,只是在选择性强弱和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NaCIO+腐殖酸钠是黄铁矿的高效抑制剂,能成功地实现铜、硫分离,并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
周为民对浮铅抑硫流程中抑制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抑制剂单一使用和混合使用的对比试验,最终选择在碱性条件下,碳酸钠与硫酸锌的最佳配比为200 : 800,取得了很好的选矿指标。
根据江西某铜矿矿石特点,先对铜硫混合浮选,将混合精矿再磨后,周源等人选择江西理工大学研发的新型抑制剂DT-4号对精矿进行铜硫浮选分离,在低碱介质中有效实现了铜硫之间的分离,获得铜品位为23.45%、回收率为90.38%的铜精矿,硫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4.67%、91.63%的硫精矿。
王勇等人对江西某铜银多金属矿在低碱度条件下进行了铜硫分离浮选试验,试验中采用DT系列中的DT-2号在铜硫浮选分离时对黄铁矿进行抑制,获得了良好的指标。在pH = 8 的低碱度矿浆中获得了品位为22.49%、回收率为88.76%的铜精矿和品位为33.07%、回收率为 62.25%的硫精矿,指标质量达标;同时铜精矿中银品位为1 391.6 g/t、回收率为71.59%。
在低碱度条件下,对某铜硫矿石进行了浮选分离试验,周源等人选择焦倍酸+丹宁对黄铁矿进行高效抑制,该工艺相对于传统的高碱工艺,在提升浮选指标的同时还降低了选矿成本以及实现了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