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矿选矿理论及基础研究进展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672
      我国矿主要以沉积型磷块岩(俗称胶磷矿)为主,这类矿石有害杂质质量分数一般较高,矿物颗粒细,矿石嵌布紧密,选别比较困难,但是在众多磷矿选矿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在选矿工艺、选矿药剂、选矿设备、选矿自动化、综合回收、尾矿处理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近几年,在磷矿选矿理论及基础研究方面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静载荷作用下磷矿石破裂过程数值模型的建立、浮选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浮选柱浮选理论的研究及浮选模型的建立、新药剂评价方法的探索、浮选药剂分子设计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粗细粒级浮选行为及浮选机理的研究等几方面。

王树林等为探究宜昌磷矿中主要组分的赋存状态和矿物条带的工艺性能以确定其重介质选矿工艺的可行性,对宜昌磷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首先使用化学成分分析和荧光成分分析对矿石中各条带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再对矿石中各条带解离性进行测定,并用重液浮沉法对各条带的密度分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宜昌磷矿石中98.98%的P2O5分布在磷块岩条带中,同时磷块岩条带含有2.29%倍半氧化物,磷块岩条带质量分数为81.32%;磷块岩条带和脉石条带宽度大且各条带之间存在硬度差别,磷块岩条带易于单体解离;分选密度为2.7~2.9 g/cm3,磷块岩条带与粘土质条带可通过重介质选矿选别。因此宜昌磷矿采用重介质选矿,可先选别出矿石中的磷块岩条带,然后再处理倍半氧化物,可获得合乎要求的优质磷精矿。

为了研究静载荷作用下磷矿石多颗粒的破碎规律,邱跃琴等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建立了在静载荷作用下多颗粒磷矿石在破碎腔内破坏的数值模型,分析探讨了静载荷和破碎腔的约束作用对磷矿石多颗粒试样的破碎效果和能量消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静载荷破碎多颗粒磷矿石时,在破碎腔中间的磷矿石颗粒的破坏单元数相对较多;破碎腔内磷矿石在一定的压缩变形范围内破碎单元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破碎效率和节能效果,在设计破碎机时应考虑颗粒的破碎行为。

何婷应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2D建立贵卅织含稀土磷矿石颗粒的数值模型,分析探讨了静载荷作用下不同约束条件对含稀土磷矿石颗粒试样的破碎效果和能量消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方向有约束时含稀土磷矿石颗粒试样累计破坏单元数比无水平约束时少,且释放的能量比无水平约束时多。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破碎效率和节能效果,在选择破碎机时要考虑破碎腔内含稀土磷矿石颗粒的约束状态。

柏中能发现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精矿品位的富集,与、硅及其他杂质脱除量存在着必然联系和特定的数量关系。提出: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精矿品位与镁、硅及其他杂质脱除存在如下数量关系:β= α+1.3×k1+0.42×k2+1.5%。式中:β——精矿品位预测值,%;α——原矿品位分析值,%;k1 ——MgO脱除绝对值,%; k2——SiO2脱除绝对值,%。该关系式的应用对硅钙质胶磷矿浮选工艺流程的选择和精矿质量的初步判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姚卫东等采用超声波对某磷矿进行预处理选矿,研究了超声波作用时间与作用功率对颗粒表面电位的影响;超声作用对矿物颗粒粒径的影响;擦洗脱泥和浮选两种选矿方式对超声波强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1)超声波对磷矿颗粒表面电位影响明显,实验pH值下超声波均能提高颗粒的表面电位,而超声波对细粒径矿物颗粒的破碎作用不明显。(2)超声波处理后矿物活性增加,对于擦洗脱泥,能显著提高回收率;对于浮选,在相同药剂制度条件下,能提高精矿品位。

魏以和等以实例说明了正反浮选流程的演变过程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矿物的浮选特性的变化,进而分析了云南磷矿正反浮选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分析指出,由于磷矿石中各种矿物成分的硬度差异较大,细磨导致磨矿产品粒度极不均匀,使大量细粒、易碎矿物如白云石等在细粒级中选择性富集。由于白云石与磷矿物在碱性正浮选条件下可浮性相近,故在磷矿正浮选中大量细粒级的白云石不可避免要与磷矿物竞争吸附浮选药剂,结果往往造成正浮选磷矿物的粗粒级较难上浮,而细粒级则严重夹杂,浮选药剂特别是捕收剂耗量也往往较大。粒度的这种影响还将持续至反浮选阶段并导致反浮选效率下降。解决浮选中粗、细粒之间的相互影响可采用如下方法:(1)粗粒级部分由于较难浮,可进行高浓度调浆,以降低浮选药剂的用量;(2)细粒级较易浮,但一般夹杂较为严重,精选较困难,所以此部分的浮选需要强化分散过程,浮选中可加入一些强的分散剂;(3)细粒浮选设备可采用更有利于精选且节能的浮选柱浮选。总之,粗、细分别强化处理可避免混合浮选时粗、细粒间的相互干扰,提高分选效率和浮选精矿质量,降低浮选药剂消耗,提高整个正反浮选的技术经济指标。

刘少文通过磷矿颗粒的分级浮选、药剂对比及组合浮选对湖北保康钙质磷矿和大峪口硅钙质磷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级后粒径为-65 μm的小颗粒磷矿更有利于反浮选,且保康磷矿反浮选效果优于大峪口磷矿;复合药剂和酸性抑制剂均能改善保康钙质磷矿浮选效果,最终磷精矿品位达到36.14%,磷回收率为96.10%;药剂表面张力降低能增强药剂对磷矿颗粒的湿润。最后,通过测量电动电位和亲水亲油平衡值,对浮选过程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浮选机理进行了讨论。

魏以和等通过对浮选产品的粒度分析,指出了某磷矿正反浮选连续性实验(回水流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粒度分析表明:处理后回水的使用对正反浮选无不良影响,回水的使用强化了正浮选中细粒硅质矿物的抑制,同时也提升了磷和镁矿物的浮选;使用回水的正反浮选流程各粒级的浮选行为与清水流程相似,存在的问题也相同。如何提高正浮选中细粒级硅质矿物的抑制效果和细粒磷矿物的浮选收率是提高该磷矿正反浮选磷精矿质量和收率,并降低药剂消耗的关键。

余侃萍等从常用浮选捕收剂的捕收性能与其结构关系入手,分析捕收剂分子中极性基、非极性基结构对矿和胶磷矿捕收能力的影响,提出铁矿反浮选降磷捕收剂分子的设计构想,认为新型捕收剂分子中极性基部分应含有磺酸基,非极性基中应有不饱和键。通过高斯软件计算得到设计分子的净电荷分布、偶极距及前线轨道能量和组成,并与常用捕收剂进行比较,证明设计得到的捕收剂分子对胶磷矿的捕收能力。从机理分析得出:在特定的pH条件下,该反浮选捕收剂分子与胶磷矿表面的Ca2+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稳定六元环,从而实现与铁矿的分离。

李锋等以大豆油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碳酸盐类捕收剂α—羟基油酸,对其进行胶磷矿和白云石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α—羟基油酸是一种浮选性能优良的碳酸盐捕收剂。通过扫描电镜和溶液化学试验,李锋等进一步对α—羟基油酸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酸性条件下,α—羟基油酸对白云石和胶磷矿的浮选差异性比大豆油酸要好。表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α—羟基油酸和大豆油酸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5. 37 x10-3 mol/L 和1.06 x10-3 mol/L,此时其最小表面张力分别为26.99 mN/m与28.6 5 mN/m 。结果表明,对大豆油酸的化学修饰改性,使其水溶性与分散性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其利用效率,改善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这样增强了其起泡能力,提高了其浮选性。润湿接触角试验结果表明,α—羟基油酸对胶磷矿和白云石两种纯矿物的润湿作用能力要小于大豆油酸,但从接触角差值来看,α—羟基油酸优于大豆油酸,两种捕收剂接触角差值最大值分别为21.45o和17.86o 。说明,α—羟基油酸和大豆油酸相比,增加一个亲矿基,有利于增强其在白云石(脉石成分)上的静电吸附力,改善浮选白云石的选择性。

刘鑫采用工业杂醇Zc与醚胺类捕收剂Y10组合药剂作为浮硅捕收剂对某胶磷矿进行双反浮选工艺试验,在原矿品位为P205 26.22% 、MgO 1.60% 、SiO2 22.33%时,可以得到P20530.14% 、MgO 0.61%、回收率92.99%的精矿指标。表面张力及相对接触角测试发现,工业杂醇Zc的加入能提高Y10的选择性。

YY1是一种碳酸盐矿物抑制剂,在磷矿浮选中添加YY1后,正浮尾矿MgO质量分数从2.31%上升到18.23%,尾矿中MgO回收率从8.86%提高到46.88%,而精矿中MgO回收率从91.12%降至53.11%,说明YY1对白云石等碳酸盐有明显抑制效果。梁永忠等对YY1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因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性大于胶磷矿,在水中碳酸盐矿物表面溶解而暴露出Ca2+、Mg2+ 活性中心,使YY1大量吸附在碳酸盐矿物上,因YY1上的羟基、醇基为亲水极性基,可增加矿物的润湿性,而使矿物亲水受抑制。而胶磷矿因溶解性小,表面吸附的YY1较碳酸盐矿物少,原可浮性能受抑制亦少,仍能表现出一定的可浮性,故而YY1是一种选择性抑制碳酸盐矿物的抑制剂。

王永龙等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油酸钠体系中微细粒胶磷矿的可浮性,并比较了六偏磷酸钠、硅酸钠、焦磷酸钠、淀粉、腐植酸钠这5种抑制剂对微细粒胶磷矿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油酸钠浮选微细粒胶磷矿的适宜条件应为矿浆温度45 ℃、用NaOH调节矿浆pH=10、油酸钠用量6×10-4 mol/L;5种抑制剂对微细粒胶磷矿抑制能力的强弱排序为腐植酸钠>六偏磷酸钠>淀粉>焦磷酸钠>硅酸钠。

邓荣东等对云南低品位硅质胶磷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常温正反浮选工艺流程,并对正浮选粗选和反浮选作业利用design-expert 8.0软件中的Box-BenhnkenDesign 设计试验方案进行优化,得到正浮选粗选最佳方案为:pH值10、731用量1.1 kg/t、水玻璃用量5.3 kg/t。优化后的反浮选条件为硫酸与磷酸体积比2︰1、矿浆pH值4.1、HC 用量0.01 kg/t、抑制时间1.5 min。最终试验指标为磷精矿品位29.35%、回收率83.14%、MgO质量分数0.83%,指标较好。

肖曲针对湖南某胶磷矿浮选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单一反浮选工艺无法使P2O5品位达到28%以上,无法满足可用磷灰石的最低指标;通过正反浮选工艺,当磨矿细度为-0.074mm质量分数占97.38%时,采用“一粗两精”、正浮粗选、反浮精选的闭路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为36.46%、品位30.27%、回收率66.02%、MgO质量分数为1.05%的最终精矿,满足酸法磷酸的二级工业指标。浮选药剂与矿物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弱酸性条件下,磷灰石与白云石的表面电性差异较大,有利于浮选分离,且YSB-2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也强于磷灰石;水玻璃在碱性介质中,主要以HSiO3-形式存在,HSiO3-与硅酸盐矿物具有相同的酸根,容易吸附在这些矿物表面,且吸附比较牢固,对石英、硅酸盐等脉石矿物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陈慧在试验过程中,利用胶磷矿的粗选试验选择了AMS+MS-1作为与棉油皂脚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并将这两种表面活性剂与棉油皂脚以低复配比复配成常温捕收剂用于大峪口低品位胶磷矿浮选工艺条件的探索。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捕收剂可以在常温条件下进行胶磷矿的浮选,并能达到较好的浮选指标。通过复配捕收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研究即浮选药剂的表面张力和起泡性能以及药剂与矿物作用前后的相对接触角、矿物表面电性和红外光谱试验研究表明,在pH值为10~11时,此复配捕收剂在一定用量下与矿物作用后在矿物表面吸附了脂肪酸类捕收剂,加大了磷矿与其共生的脉石矿物如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等的浮选性能的差异,有利于胶磷矿的浮选。

由于当矿浆中含泥多时,阳离子反浮选会出现泡沫多、泡沫发粘、浮选效果变差的情况,导致阳离子捕收剂的工业应用受制约。曾小波通过在浮选矿浆中添加消泡剂,对浮选三相界面行为进行调控研究,以解决现用阳离子捕收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试验选用了3种消泡剂:有机消泡剂脂肪醇、矿泥絮凝剂PA和无机泡沫调整剂CA,试验结果表明无机泡沫调整剂CA的消泡效果最好,而且使用方便、来源广、价格便宜。机理研究表明:加入消泡剂CA后,γLG减小,WSL减小,即固液界面结合力减小,将固液接触自交界处拉开所需要做的最小功也变小,从而降低了泡沫膜上捕收剂的浓度,使泡沫变薄,变脆,消泡更易;Zeta电位测试表明,加入CA后石英表面ξ电位的负值降低,零电点发生轻微漂移,石英动电位的升高压缩了双电层;红外光谱测定表明:加入消泡剂后并没有影响捕收剂的性能,不会对浮选指标造成影响。

魏以和等采用一种简易方法考察了常用磷矿浮选药剂对浮选尾矿澄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试验方法误差较小,可以用于评价浮选药剂对浮选尾矿澄清性能的影响。在海口磷矿浮选药剂中,调整剂水玻璃对浮选尾矿澄清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MW。捕收剂用量对浮选尾矿澄清性能影响较小,但捕收剂的种类对浮选尾矿的澄清性能影响较大。使用工业捕收剂H969浮选的尾矿澄清性能要远低于使用工业油酸时尾矿的澄清性能。增效剂的使用可提高浮选尾矿的澄清性能。

浮选捕收剂的评价有助于掌握捕收剂的浮选性能,了解其在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浮选法是浮选捕收剂的传统评价方法,程序复杂,耗时耗力。李防等提出了一种新的浮选研究方法:燃烧—吸附量评价法,通过燃烧无机的矿石样品来测定其表面吸附的有机捕收剂量,评价磷矿反浮选捕收剂的性能。对油酸、硬脂酸和软脂酸这些结构明确且浮选工作者熟悉的脂肪酸的浮选性能和在白云石上的吸附量,建立了一个评价模型,验证燃烧—吸附量评价法的可行性。

金会心等对织金新华含稀土磷矿浮选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典型的一级浮选动力学理论模型ε=ε∞(1-e-kt)的基础上,推出磷矿反浮选速率模型ε=ε∞+(100-ε∞)e-k(t+θ),并根据动力学正交实验,采用三维表面图和等高线图对织金新华磷矿浮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浮选速率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含稀土磷矿物(以ΣREO表示)和脉石矿物(以MgO表示)回收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以修正的浮选速率常数kmod和选择性指数SI,来衡量含稀土磷矿物和脉石矿物分选效果的好坏。通过浮选正交动力学实验研究,捕收剂WF-01用量是影响ΣREO修正速率常数kmod最主要的因素,而抑制剂H3PO4用量是影响选择性指数SI最主要的因素。采用三维表面图和等高线线图对两种药剂组合方式下ΣREO的浮选动力学参数变化进行表征时表明,磷矿反浮选时,如捕收剂WF-01用量为0.8 kg/t,为获得较好的含稀土磷矿物与白云石矿物的分选效果,可适当增加抑制剂H3PO4用量。

张敏等 以筛板充填为基础,对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浮选段进行了充填方式的优化研究,提出了筛板充填和蜂窝管充填的高效混合充填模式;基于气泡—矿粒碰撞概率理论,分析了蜂窝管充填的优越性,并推导出气泡与矿粒碰撞概率的动力学模型;应用轴向扩散模型分析了混合充填在保证回收率中的作用,导出了捕集区轴向无量纲扩散模型;混合充填使浮选柱下部保持矿浆处于高度湍流状态的同时,上部浮选段形成“静态化”环境。

卿黎分别介绍了CPT浮选柱和FCSMC浮选柱的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结合柱浮选试验分选系统的特点,综合分析了柱浮选工艺参数对分选指标的影响,根据FCSMC浮选柱半工业试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胶磷矿柱浮选的数学模型,总结了柱浮选的回收率指标取决于3个因素:柱浮选速率常数K值、被浮矿物在浮选柱中的平均滞留时间τP、浮选柱中矿浆的混合状态。为云南省中低品位胶磷矿柱浮选试验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大鹏以品位分布为研究手段,分析了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各分选区域作业特征,在研究前人柱式浮选动力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串槽模型推导出了胶磷矿柱式轴向品位分布模型。在研究浮选过程可浮性特征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了胶磷矿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特征。通过研究各粒级浮选速度变化规律,揭示了胶磷矿粒级浮选前“细”后“粗”的过程特征。基于此,在分析粗、细粒级矿化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胶磷矿的粒级“分步”浮选过程:根据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强化和调整为手段,通过改变紊流强度、气泡特性、泡沫层高度等针对性作业参数实现胶磷矿粒级的分步强化和浮选,在高效柱式分选过程的框架下,建立粗、细粒级有针对性强化的高效子过程,实现了胶磷矿全粒级的高效浮选。至此形成了胶磷矿高效浮选设备系统、工艺模式雏形:基于可浮性过程特征的整体柱式高效过程和基于粒级浮选特征的分过程。

吴元欣、张文学等针对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开发胶磷矿资源的工艺技术路线。在数字矿山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最优入选矿石品位,通过详细解析磷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制定最佳选矿工艺和高效浮选药剂制度,同时采用简单的废水处理工艺实现选矿废水的零排放,既开发了云南滇池周边中低品位的磷矿,又避免了环境污染,有力地保护了滇池水体。

标签: 磷矿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