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把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产出的地方叫矿床。 在矿床地质学中,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所含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该定义一方面说明矿床是地质作用产物, 其形成及其特征是由所处的地质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能否作为矿床还与经济技术条件有关,作为矿床来开采,应是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有效益。
矿床中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富集的地质体称为矿体, 矿体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 矿体与围岩之间有些有自然边界,如矿脉以裂隙壁为边界;有些则没有清晰的边界,如金属矿物在岩石中呈弥散分布, 其边界是靠系统采样分析圈定的。 一个金属矿床多数情况下有几个至几十个或更多的矿体,但通常有1 ~2个主矿体,主矿体的储量一般占整个矿床储量的50%以上。
矿体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如脉状、层状、板状,复杂的如复脉状、网脉状、不规则状等。 矿体按照在空间三轴坐标上产出的特征,可分为在两个方向上有较大延伸的,如层状、脉状矿;在一个方向上显著延伸的,如柱状、筒状矿;或者在三大方向上均较发育的,如囊状矿。
矿床的成因是多样的,人们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进步。最早认为矿床是水成”的,随后又产生了“火成”的认识,“水成论”与“火成论”长期争论。到20世纪初,根据矿体与围岩、构造等方面的关系,又提出了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的概念。同生矿床是指矿床与围岩在同一地质过程中、 同时或基本同时形成的, 如岩浆矿床在岩浆期内形成。 沉积矿床在沉积一成岩期形成等。 后生矿床是指形成时间晩于围岩的矿床,例如金属矿脉是在围岩早已固结并产生破裂裂隙中含矿热液进人才形成的 。 许多金属矿床、 矿体周围的岩石常发生某种成分、 结构及颜色的改变而引起岩石外貌的变化, 这样的岩石叫做蚀变围岩,对于识别矿床成因和找寻矿体都有重要意义。到20世纪中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重要矿床的形成,是“火成”与“水成”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既具有同生成矿特征,也具有后生成矿特征,如“喷流沉积型(SEDEX, VMS)”并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