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吸附:是液体(或气体)中某种物质在相界面上产生浓度增高或降低的现象。
正吸附: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使溶液表面能降低,表面层溶质的浓度大于溶液内部的浓度,浓度增高现象。这种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负吸附: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使溶液表面能增高,表面层溶质的浓度小于溶液内部的浓度,浓度降低现象。这种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剂。
吸附量: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单位面积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摩尔数,常用“Γ”表示。
2.意义:
吸附是浮过程中,相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吸收,粘附和多相化学反应。研究浮选过程中的吸附现象,对探索浮选理论和指导浮选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二、吸附类型: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者区别:吸附基面上的化学质点与吸附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键的结合。凡由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凡由分子键力引起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分子吸附,双电层扩散层吸附,半胶半吸附。
化学吸附:离子吸附,双电层内层吸附和特性吸附。
1.分子吸附:溶液中被溶解的溶质,
以分子形式吸附到固---液,气---液等相界面上,称为分子吸附。吸附的结果不改变矿物表面电性。
2.离子吸附:溶质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称为离子吸附。
(1)定位吸附:定位离子在定位层发生的吸附,具有强的选择性和无取代性,结果改变电性。
(2)交换吸附:一种离子交换矿物表面的另一种离子而吸附在矿物表面上。
定位吸附和交换吸附经常同时发生,常在矿物表面生成不溶性盐类,可以改变矿物表面的电性(包括数量和符号)。
3.双电层的吸附:
(1)双电层内层吸附----定位吸附
(2)双电层外层吸附:
紧密层吸附:静电力、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扩散层吸附:静电力。
4.半胶束吸附:长烃链非极性端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发生缔合作用,形成类似胶体的结构。
5.特性吸附:双电层吸附中除静电吸附以外的吸附。对溶液中某种组分有特殊的亲合力。
三、气---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起泡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在气---液界面上呈单分子层定向吸附分子中非极性基透过界面穿过气相,而极性基留在液体中。
非极性基以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极性基互相排斥,又与水偶极子相互吸引。
吸附方程(自学),服从吉布斯吸附方程。
四、固---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1.影响因素
(1)吸附剂、吸附质的结构、性质和相互接触的活性质点数。
浮选过程中,矿物作力吸附剂,气体或溶剂作为吸附质。
规律:A、极性吸附剂易吸附吸性吸附质或电解质离子。
B、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吸附质。
(2)凡能使固---液界面自由能降低得越多的溶质,被吸附量也越多。
(3)溶解度较小的溶质较易被吸附。
(4)同一矿物可能是有不同的吸附性能。
(5)温度有影响,吸附放热,温升,吸附量降低。
2.吸附方程(自学)
3.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类型
(1)按矿物表面吸附产物的形态分类:分子吸附、离子吸附、(半)胶束吸附。
(2)按吸附作用进行的方式分类:交换吸附、竞争吸附、特性吸附。
(3)按离子在双电层内吸附的位置分类:双电层内、外层吸附。
(4)按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属性分类:物理、化学吸附。
4.几点补充
(1)同一系统中物理、化学吸附并存,且不相互排斥。
(2)随条件的变化,两者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3)化学吸附当条件适合时,可发展成表面化学反应。
(4)物理吸附是“非定点”性质的吸附,作用缺乏选择性;
化学吸附是“定点”性质的吸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5)矿物表面除吸附溶质外还可吸附溶剂,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竞争吸附,导致固--吸附的复杂化。
(6)速度较慢,需要一定的接触作用时间----矿浆准备。
5.固---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固体表面所发生的水化、电学性质均是吸附现象的结果。
物理吸附:静电力或范德华力,比如:水化。
特性吸附:物理性质的特性吸附;
化学性质的特性吸附。
化学吸附:分子吸附和离子吸附。
固---液界面的吸附服从兰格缪尔吸附方程。
五、液---液界面的吸附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存在液---液界面。浮选过程中有价值的是油和水进行乳化。此混合液经过搅拌形成O/W或W/O型乳状液。
从分选和分离角度上看,O/W型是油浮选、球团浮选和乳化浮选的基本形式。在泡沫浮选中,O/W型是矿浆中烃类油浮选剂分布存在的基本形态。
浮选药剂的乳化处理方法较多,但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油---水界面自由能,可以获得分散度适宜和稳定性较高的乳状液。
油水界面吸附层的结构:
该系统由三个独立的相构成:油、水和中间相。
中间相是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吸附层,两侧表面张力不同即为双重膜(发生弯曲),油相向中间层渗透使其膨胀而渗透深度为4/5双重膜的厚度。水分子和反离子进入中间相的1/5厚度处。由于在中间内包含着多组分,又称混合膜。
油---水的平面吸附层,在压力梯度和油的浸透作用下,使膨胀延伸到油边和水边使压力相等,同时出现曲率而形成球形乳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