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业基本知识
矿产概念
是指赋存于地下或者地表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的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天然富集物。其特点是再生速度慢或不能再生,因而应珍惜和保护矿产资源。
品位:矿石品位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矿石中,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一般以重量百分比表示(如铁、铜、铅、锌等矿),有的用克/吨等。
边界品位:边界品位是单个试样有益组分含量的最低指标,据此划分矿石和废石的界限,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的称为矿石。
工业品位: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的矿体或矿段才具有开采价值。
矿产分类
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类。
金属矿产分类
按照金属元素的性质和主要用途分为: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重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产,以及分散元素金属矿产。
⑴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
⑵ 有色金属:铜、铅、锌、、钼、镍、钴、钨、铝、镁、锡、铋、贡、锑。
⑶ 贵重金属:金、银和铂族金属(铂、锇、铱、钌、铑、钯)
⑷ 稀有金属:铌、钽、铍、锂、锆、铷、铯、锶
⑸ 稀土金属:钪、轻稀土矿、重稀土矿等。
⑹ 放射性金属:包括铀、钍等放射性金属元素
⑺ 分散元素金属:锗、镓、铟等。
资源量/储量分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分类是按照前苏联的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分为A、B、C、D、E五类。
现行我国的资源储量级别分类是参照美国的分级标准,将资源储量用三位数字表示,这三位数字依次代表: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可靠程度三种不同的含义,每种含义分别用1、2、3表示三种不同的程度。例如,111级别储量表示:经济的、达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探明的资源储量,也就是可采储量。
储量级别编码在111~334之间,共计28种储量级别。
第一位数字含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
第二位数字含义,1=可行性研究的;2=预可行性研究的;3=概略研究的。
第三位数字含义,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从矿业项目投资的角度,一般情况下,矿业项目都要求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级别2以上。
勘查分类
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预查:依据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普查:普查时通过对潜力较大地区进行数量有限的各种野外工作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范围。主要探求333和334级别的推断和预测储量。
详查:是对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详查主要是对矿产的工业价值进行评定,探求122、122b、332级控制储量,可信度较高。
勘探:勘探是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证实矿产资源价值,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可信度高。
详查和勘探报告必须是具有资质的勘察单位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