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选矿方法或不同性质的矿石,对于细泥粒级的划分界限有不同的概念。浮选细泥一般指小于10微米或小于5微米的细粒级,泡沫浮选适于处理细粒物料。但是生产实践表明,当物料中含有较多的细泥时,严重恶化浮选过程,浮选效果显著降低。生产指标普遍存在“二低二高”的问题,即精矿品位低,回收率低,药剂消耗高,精矿水分高,所以细泥的浮选目前成为选矿研究的难题之一。细泥浮选的问题与细泥的物理化学特性有关,细泥的基本特性有以下几方面。
(1)细泥质量小 即细泥难以和气泡碰撞,即使和气泡接触,由于质量小则动量也小,难以克服细泥与气泡间的水化膜,因而细泥很难附着于气泡。但是,细泥却很容易黏附在粗粒表面,或称矿泥覆盖在粗粒表面,对粗粒浮选起一种“抑制”作用,使粗粒可浮性降低,使浮选过程的选择性变坏。不过,矿泥覆盖并非都不好,相同成分的矿泥覆盖不影响其选择性,背负浮选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只是不同矿物的细泥覆盖破坏了有效的浮选分离。
(2)比表面大 即单位质量的矿粒所具有的总表面积大。例如,边长为1毫米的立方体矿粒磨碎到10微米时,其表面积增大100倍。由于表面积大则吸附药量大,这就破坏了浮选过程的正常性,并消耗大量的浮选药剂。
(3)比表面能大 即矿泥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未饱和的表面键力。或者说,矿泥的表面活性很大,所以矿泥表面会无选择性地吸附大量的浮选药剂,除了增加药剂消耗外,还会使矿泥难以分选。
另一方面,矿泥表面活性大就使矿泥具有很强的水化能力.所以当非常好。从而给精选、浓缩与过滤作业带来很大困难。
细泥有原生细泥与次生细泥之分。原生细泥是矿物在矿床中由于自然风化形成的细泥,如高岭土及黏土质之类的细泥。次生细泥是指采、搬运、破碎与磨矿过程中产生的细泥。一般原生细泥比次生细泥难浮。为了减少细泥对浮选过程的危害,要尽量减少次生细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