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尾矿安全隐患,解决尾矿环境污染问题,同时 又能变尾矿为二次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从2008年 开始,商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站在政治高度,科学地作出了《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现代 材料及其配套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工 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 的商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被专家们誉为“商洛模式”。
“一核心”即以创建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发展为核心。商洛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及时编制了《商洛市 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 设规划》和《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获省发改委 批复实施,商丹循环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坚持项目带动 战略,在全省率先实施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矿山采选项目核准的 前置条件,实行“三同时”制度,即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与矿山主 体采选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生产。把尾矿资源综合利 用项目纳入重大项目考核范围,推动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以商洛炼锌厂电锌废渣回收有价元素、丹 凤皇台矿业公司铜尾矿回收有价元素、商南华瑞公司尾矿微晶玻璃、 商洛尧柏秀山尾矿水泥、柞水宝丰尾矿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代表的30多 个项目,年可利用尾矿、废渣近600万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 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支撑”即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支撑,推动产业发展。成立了 陕西现代材料研究院商洛分院、中国尾矿技术商洛研发中心、陕西省 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加入了国家 尾矿技术战略创新联盟,形成较为完整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体系。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确定 了商洛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出台了相关配套扶持措施,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政府出台的专门针对 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扶持意见。
“三联动”即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助力产业发展。 市政府成立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县区尾矿资 源综合利用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立专门从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 作行政机构的市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循环经济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 业认证,开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活 动。成立了商洛市资源(尾矿)综合利用协会,成为企业、政府联系 的桥梁。创建了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网站,成功举办了商洛市现 代材料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制作了《不负 青山绿水》——打造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专题片,全方位、 广角度的宣传,推动了商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到2020年,《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中的6大类46 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消化各种尾矿13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3 亿元,利税45亿元。商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必将成为引领全 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
二
天津利用铁尾矿生产商品混凝土
近日,记者从天津港保税区航保商品混凝土供应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技术人员经过研发,利用采矿区的废弃物铁尾矿砂石代替天然砂石生产预拌混凝土,已经获得成功。据介绍,此举仅在该公司每年即可吃掉铁尾矿30万吨,将极大程度地减少尾矿堆放占地,实现变废
近日,记者从天津港保税区航保商品混凝土供应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技术人员经过研发,利用采矿区的废弃物———铁尾矿砂石代替天然砂石生产预拌混凝土,已经获得成功。据介绍,此举仅在该公司每年即可吃掉铁尾矿30万吨,将极大程度地减少尾矿堆放占地,实现变废料为资源,助推商品混凝土生产的“绿色化”。
尾矿是指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厂选出有价值的精矿后排放的废渣。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尾矿堆积量已高达80.51亿吨。同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每年预拌混凝土消耗的骨料——天然碎石和卵石至少6亿吨,石砂约4亿吨,需要大量的山体开采和河道挖掘,因此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进一步匮乏。如加大铁尾矿的利用必将有利于上述情况的缓解。航保公司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利用铁尾矿作为骨料应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实验研究,进而取得理想成果。国家专利部门已经受理了此项发明专利。
目前,该公司应用的铁尾矿砂石生产的预拌混凝土,已经应用到房建工程、市政工程、水运工程等建设项目中。经有关部门检测和建筑施工人员反映,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良好,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力学耐久性指标性能优良。采用铁尾矿砂石作为骨料至少可替代50%的天然砂石。若在预拌混凝土行业内推广,每年至少将减少3亿吨天然石和2亿吨天然砂的开采,实现变固体废弃物为资源化的减排目标。
三
个旧资源再生利用:尾矿变成“头彩”
精选取车间 堆集成山的尾矿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多元化资源应用战略,由低效率的单一资源开发向高效率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依赖原生矿产资源向变废为宝利用再生资源方面转变。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红河,存量巨大的尾矿和冶炼渣已成为
精选取车间
堆集成山的尾矿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多元化资源应用战略,由低效率的单一资源开发向高效率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依赖原生矿产资源向变废为宝利用再生资源方面转变。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红河,存量巨大的尾矿和冶炼渣已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大资源。
云锡古山锡矿,就是专门利用尾矿再次选出锡金属的企业之一。8月4日,在云锡古山锡矿初选矿场,记者看到六七台推土机将尾矿泥推到两个磨矿机坑口,磨细的尾矿泥通过几个筛床进行选泽沉绽分流,最后进入精选车间。机械组工人李建国、张有华指着一座小山告诉记者说,这山头全是尾矿堆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就堆集在这里,不知有多少立方。现在厂里改进了筛选工艺,正在将这些堆集多年的尾矿进行再次筛选利用,不但形成一个产业,还增加了就业岗位。
云锡古山锡矿精选车间副主任杨酉东告诉记者,古山锡矿是云锡公司旗下的一个选矿企业,随着矿山锡矿矿源的枯竭,10多年前古山锡矿就开始小规模利用尾矿再次精选出锡金属,原来日处理量只在300至400吨,2008年总公司投资扩大了规模,现在年处理尾矿达33万吨,2009年,企业生产精中矿锡230吨。全矿职工增至179人,还招聘合同、临时用工160多人。尾矿精选生产尽管成本高,但这是变废为宝的资源再利用。下一步,公司还将投资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做出更大贡献。
座落在个旧市鸡街镇的红河锌联工贸有限公司则以收集冶炼钢铁排出的烟尘,通过火法富集-湿法分离的发明专利工艺提取出锌、铅、铋、铁、铟 等金属。通过技术设备和工艺的不断改进,目前,该企业年处理烟尘达10万吨,已占全省钢铁企业烟尘排出量的80%。2009年,该企业年产锌4130吨、铟3.98吨、粗铋60吨、海棉镉15吨、粗锡900吨。年销售收入6900万元,上缴税金201万元。公司总经理王树楷对记者说:“金属冶炼中回收利用废弃物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事冶金工业企业的责任,我们将更好地做大做强这个产业。”
我州位于全球“环太平洋成矿带”和“喜马拉雅山成矿带”范围,矿藏丰富而且分布较为集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色金属和稀有贵重金属富集区。特别是个旧,除闻名世界的锡外,还蕴藏着大量的铅、锌、铜、铁、镍、金、银、铟、铋、钼等金属。从1950年以来,个旧市累计生产了有色金属520余万吨,在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个旧矿产资源优势也面临着衰退。2008年,个旧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12个城市之一。尾矿和冶炼渣的回炼综合利用成为个旧工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选泽。
个旧市共有尾矿库47个,分布在全市的6个乡镇境内,截止2008年底统计,尾矿存放总量已达2.46亿吨。其中含锡37万吨、铅443万吨、锌185万吨、铜74万吨,尤其是铁的金属含量高达6000万吨。尾矿中总的金属含量已经高于个旧矿区现保有的金属储量。
大量的尾矿存放不仅占用土地资源,由于大多呈粉末状,很容易造成对地表、空气、地下水的污染及破坏,并潜伏着泥石流、山体滑坡、尾矿坝垮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近年来,在党的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的指引下,我州涌现出多家利用尾矿、冶炼渣、烟尘提取金属的企业。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春风更催动了这一新生力量的发展,使我州蓬勃发展的工业锦上添花。
云南乘风有色金属公司以冶炼废渣为材料,配入部分锡精矿进行冶炼,年生产精锡1.59万吨,白银、铟129.6吨,实现销售收入19.57亿元,上缴税金1.13亿元。
云锡集团创源经贸公司以本地铜硫化矿选矿时副产的低硫高坤氟尾砂为原料,年处理量达30万吨,产硫酸20万吨,同时产出含铁烧渣24万吨供钢铁厂再冶炼。
个旧富祥工贸金属公司、恒瑞公司、锡隆公司、光穆工贸公司、云锡集团的广元公司、天爵公司等企业均是采用冶炼渣、尾矿等原料进行综合技术提取金属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节约资源、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榜样。
我州尾矿、冶炼渣存储数量巨大,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宝藏,州委、州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财富和商机,早在上世纪就着手进行开发和准备,为新型工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
大冶有色铜山口矿尾矿库利用率有望提高100万立方米
从大冶有色铜山口矿技术部门获悉:该矿尾矿库利用率改造工程已由湖南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拿出初步方案,照此方案实施后,将有效提高该矿现有尾矿库的库容利用率,并有望增加有效库容达100万立方米。 该矿尾矿库建于1980年5月,由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按临时
从大冶有色铜山口矿技术部门获悉:该矿尾矿库利用率改造工程已由湖南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拿出初步方案,照此方案实施后,将有效提高该矿现有尾矿库的库容利用率,并有望增加有效库容达100万立方米。
该矿尾矿库建于1980年5月,由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按临时尾矿库方案设计,1982年6月进行临时尾矿库扩大初步设计,并于19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1993年5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对尾矿库坝体加高扩容工程进行了方案设计,库容量也由最初的505万立方米扩大到1312万立方米。
近几年来,由于该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排出的尾砂逐年增多,新建或扩建尾矿库工程迫在眉睫。目前,因新尾矿库的征地、搬迁等工作还处在商谈阶段,同时新旧尾矿库的衔接也需一年左右的过渡期,故该矿决定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对现有尾矿库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库容利用率,并可适当延长现有尾矿库的服务年限。
据了解,该矿尾矿库改造设计方案主要是在靠水域侧的库中采用大型袋装尾砂筑子坝,并与周边坝体构筑成一个大的尾矿池,相当于采用“池填法”在东侧干滩上放矿,从而提高库容利用率。按照该矿现在每天4000吨的矿石处理量计算,每年选矿厂将产生大约90万立方米的尾矿排放。为此,改造后新增的100万立方米的库容量既可满足该矿一年左右的生产所需,又可实现该矿实施尾矿库改扩建工程时的有效过渡衔接。(钱永红)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五
将尾矿“榨干吃尽”—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废弃的煤矸石、页岩经过破碎加工、筛选等十几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一块块规格统一、外形美观的新型砖材。这是日前在福建清流县大成新型砖业有限公司看到的情景。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拥有工艺先进的隧道窑生产线,年产新型砖4000万块,其中煤矸石的
废弃的煤矸石、页岩经过破碎加工、筛选等十几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一块块规格统一、外形美观的新型砖材。这是日前在福建清流县大成新型砖业有限公司看到的情景。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拥有工艺先进的隧道窑生产线,年产新型砖4000万块,其中煤矸石的掺加量达七成,年消耗煤矸石12.5万吨,而且整个煅烧、烘干过程所需热能均来自煤矸石自身含有的热能,既减少尾矿堆放的污染,又节约了煤炭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生产效益“双赢”。
近年来,清流县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新路子,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提高了煤矸石、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
资源整合 集聚产业优势
铅锌矿品位只有1%的矿山还有企业去开采利用,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在清流县却成为现实。2007年,清流县编制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将3个铅锌矿采矿权及1个铅锌探矿权进行整合,由华龙矿业有限公司统一开采,并重新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将低品位矿石与高品位矿石混合选矿,矿石入选品位降至1%。
据华龙矿业公司总经理于本垒介绍,公司拥有3个铅锌矿山和2个选矿厂,其中仁场矿山和村尾矿山距离相近,但矿石品位相差甚远,其中仁场矿石品位只有1%,如果没有进行整合,公司早就放弃仁场矿山的开采了。资源整合后,现在矿石利用率提高了,且最少可延长矿山5年的服务年限。
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不但解决了矿产资源开采“小、散”问题,而且保障了核心骨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清流境内萤石资源丰富,已勘查发现萤石矿床(点)有23处,资源储量达1000多万吨。为了发挥资源更大的效益,近年来,该县采取厂矿结合、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形式,积极引导萤石矿山企业与化工企业对接,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清流县东营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能武告诉记者,由于每年萤石矿开采量有所限制,通过整合,公司生产原料有了保障,再加上公司拥有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就可不拘泥于生产氟化氢这类初级产品,还能够向下游产业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无论是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还是在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附加值上,我们都秉承将矿产资源‘榨干吃尽’、尽量县内消化的理念。”清流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永欢如是说。
技术改造 提高选矿回收率
走进华龙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车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股药剂味扑鼻而来。于本垒总经理指着正在运行的尾矿回收系统自豪地说:“现在每天可从铅锌矿的尾矿中再浮选出100吨硫铁矿,选矿回收率由90%提高到93%。”据介绍,2008年以前华龙矿业公司的选矿设备只能选铅、锌,含有大量硫铁矿的尾矿被直接送到水泥厂当配料,无形中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此,公司对选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尾矿再添加药剂进行重新浮选,直接将硫铁矿进行分离,大大提高了选矿回收率。
这是清流县积极引导矿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选矿回收率的一个实例。2007年,该县对北坑钨矿进行重新规划,优化采掘工艺流程,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浮选柱选矿新工艺对尾矿进一步回收,钨回收率提升了4个百分点,达到85%,同时综合回收原矿中的铋、钼等有价金属。据北坑钨矿负责人介绍,原来开采提炼后留下大批矿柱,技改后可回收矿柱中的有价金属,同时电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1%,资源综合利用率非常明显。
尾矿回收 变废为宝
以往工业废渣堆成山,既占土地地又污染环境,如今却成了生产水泥的新型原料。在福建红火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熟料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公司负责人吴淞良说,公司每年能利用工业废渣50多万吨,其中煤矸石40多万吨、废氟石膏10万吨,同时利用水泥余热每年发电5500多万度,节省大量的煤炭资源。
清流县共有矿山企业46家,年产矿石总量113万吨,每年约产生30多万吨煤矸石和大量的铅锌、萤石矿等尾矿。对于煤矸石等工业废渣,清流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利用”的指导思想,实行“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处理,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兴办以煤矸石等尾矿为原料的新型墙材企业。
随着福建红火水泥、清流大成新型砖业等可回收利用工业废渣的企业陆续投产,清流县每年产生的工业废渣基本上得到二次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六
新型建材建起环保节能的突破桥梁
绿色环保的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对新型建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据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付贵祥介绍,目前,开滦集团新型建材公司正在探讨利用粉煤灰制造新型建材的工艺,考虑上马粉煤灰造纸、粉煤灰制砖等综合利用项目。这些技术已相对成型,国内已有几家企业进
绿色环保的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对新型建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据开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付贵祥介绍,目前,开滦集团新型建材公司正在探讨利用粉煤灰制造新型建材的工艺,考虑上马粉煤灰造纸、粉煤灰制砖等综合利用项目。这些技术已相对成型,国内已有几家企业进入试生产阶段。从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新项目的意义较大,因此开滦积极进行考察,力争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新型产业。
开滦煤矿每年要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即煤矸石,煤矸石堆放不但占用土地,而且会排放大量的SO2气体,同时还有粉尘、煤尘扬起,对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开滦新型建材公司所生产的煤矸石烧结多砖,煤矸石比例达到95%,按国家每生产1万标块砖用煤不能超过0.8吨的标准,那么新型建材厂用煤矸石每年生产1亿标块,就节约8000多吨煤。
而且,煤矸石烧结砖在生产过程中,还会有很多余热产生,新型建材公司把剩余热量收集起来用于冬季取暖,这些余热还可以对湿砖坯进行干燥,加快生产周期。
据悉,到2010年我国建筑节能将达到50%。新型建材厂生产的煤矸石烧结砖本身就具有节能的效果,煤矸石烧结砖的导热系数是0.411,比普通粘土砖的导热系数要低一倍,这样冬天散热慢,就会减少暖气的流失,由此就可以减少取暖所用的原煤消耗,夏天减少空调冷气的流失,又可以节约用电。这将给新型建材公司带来巨大的机会。
开滦新型建材公司围绕集团的发展目标,抓提质达产、节支降耗:一是简化生产工艺设备,停用耗电较高的湿式轮碾,运转三个月,月节电42240千瓦时,节油170公斤,节约材料备件费用0.3万元左右,全年可节约资金25万元。二是对70/60型挤砖机进行改造。由于70/60挤砖机下级绞刀直径大,阻力较大,工作电流高。改为60/60挤砖机后,可降低挤泥阻力,也降低了工作电流。三是对原料车间一期、二期颚破加装智能节电器,这样每小时大约节电6度以上。预计月节电3万度以上,全年节约资金1.8万元。
注重环保,不断发展和突破才是重点,这不仅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七
青海煤业鱼卡公司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创经济效益180万元
该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建成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今年1至6月已生产48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利用煤矸石10.8万吨,创经济效益180万元,大大提高了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建成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今年1至6月已生产48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利用煤矸石10.8万吨,创经济效益180万元,大大提高了煤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